“这回你一顿可吃不了,我今天背回来三十斤呢!”
秀芝给李老三竖起了大拇指,“三叔,你可真厉害啊!”
…… ……
之前,小队曾经吃过一段时间大锅饭,为此还专门办了一个食堂,不过实行了没多久,这个食堂就办不下去了。
不过食堂是黄了,专门为大锅饭搭建的厨房还在,灶房、灶台、大铁锅都没拆,这次李青山家打糍粑,一次要蒸四十斤糯米,家里的小锅蒸不下,就用了公办食堂的锅灶。
大块的木材添紧锅底,一蒸笼糯米蒸熟,刁大河、李建军两个人使劲儿抬起,奔向门外,挤着看热闹的大人小孩纷纷闪避,让出一条道路来。
蒸笼摆在桌子上,刘兰花、丁香便拿起大瓢,把喷香的糯米舀出来,倒进早已清洗得干干净净的石臼里。
接下来,就是男人们的表演时刻。
李建军往手心吐口唾沫,双手搓了搓,抄起了硕大的木槌,用力的舂向石臼中的糯米。
打糍粑讲究的是一个配合,两个人各自站在石臼的一侧,一人持槌,一人手沾凉水翻动糯米团。
落槌要快速,收槌要快速,翻动要迅捷。蒸熟的糯米黏性极强,必须快速才不会让木槌和糯米粘连。
持槌的人准头要足,每一下尽量打在相同的地方,这样才能把糯米打得均匀,打得细腻,打得瓷实,吃起来口感才好。
打糍粑正是展示男人的力与美的时候,一时间,木槌上下翻飞,李青山和李建军父子两个口里喊着号子,“嘿呦~嘿呦~”热闹至极。
李建军耐力不错,连续不停的挥槌,渐渐的,蒸熟的糯米逐渐变成了一个光滑的面团。
刁大河看李建军有些累,上前替换,结果只一下,就差点儿砸中了老丈人的手,吓得李建军赶忙又接回了木槌。
至于李老三、李从军,那就更不用提了,他俩连木槌都挥不动。
活只要坚持干,总有干完的时候,李青山经验丰富,他一边翻动面图,一边观察着面团。
看看面团已经非常细腻了,李青山喊了停。
刁大河等人上前帮忙,把石臼里的糍粑团抬到了桌子上竹帘上。
糯米团蒸气腾腾,香气四溢,惹的周边看热闹的孩子们傻了眼,一个个站在远处眼巴巴的看着不敢上前,任凭口水流成了河。
秀芝用手沾了凉水,把糍粑揪成一个个圆形的面剂子,端过去给看热闹的大人小孩每人分了一块儿,有多没少的是个意思。
嘴急的孩子立即塞进了嘴里,烫得嘶嘶哈哈的,咽又咽不下去,吐又舍不得。聪明的孩子,糍粑在小手里来回倒腾,一边吹着气,一边小心翼翼的咬着吃。
热糍粑沾在手上,便忍着痛,用嘴巴嗦着吃,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喜笑颜开。
在这难得的欢笑声中,刁大河终于感受到了年的味道。
休息片刻,李青山和李建军又开始了第二波输出。
妇女们则手沾菜油,把糍粑做成一个个圆饼子晾晒。
中午,没吃糍粑,反正蜀地人能把糍粑做出一百八十个花样,这个也不着急。
ps:亲哥们,给兄弟点支持呗,书架,催更,书评,段评,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