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骂街中,很多人吵架吵输后,都会非常懊悔,认为当时因为自己嘴笨,没有吵好。
这样的懊悔甚至能伴随自己的一生。
其实吵架没有吵赢,并不是智商不如人,大多数时候,普通人有顾虑,而对方却能熟练运用多种诡辩术。
所以架吵的精髓并不在于有逻辑,而是在于观众。
只要观众认为你是对的,那你就是对的。
放大到舆论场,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只要让大众认为你说的即使不那么正确,但是听起来有一点道理,甚至让人感到爽,那就是对的。
这厮巧妙的用霉莉坚农场几十年前的螺旋桨飞机喷洒农药来嘲笑这场经济论坛,言外之意无非是在阴阳怪气——这场论坛是垃圾,而在座参与的众人也是垃圾!
听起来确实有那么一点道理。
但事实上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就好比辽省达利安市和鲁省伊安台市,隔着渤海相望,不过一百余公里,两地联通的快捷性和经济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这不是螺旋桨飞机喷洒农药这样的事件能解决的。
华夏如果发展出了飞行汽车或者是小蜻蜓飞行器,不管是企事业运营还是私人拥有飞行汽车,两地的交流和物资运输会大大缩短。
这样的经验可以扩大到杭州湾、鹏城湾、北部湾以及一些需要跨越山海的地区。
大大改善当地的车流、人流、物流状况,对经济交流产生质的飞跃。
但是这样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
可是要在三言两语中批驳对方的观点,就显得很无力了。
是的,有一些事情想要解释清楚,很复杂,要层层剖析,这也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最真实的写照。
主持人明显愣了一下,这样的问题超出了她的解答能力,她无助地看向了主席台上的专家。
专家们也愣住了。
他们胸中有千言万语可以批驳这样无耻的论调,但与会的众人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思辨能力。
更要命的是,互联网上的网友们更是人均社会学家,其实平均认知低得抠脚,听风就是雨。
这厮的提问被有心人剪辑后,造成的杀伤力,最终会被引导成全网的嘲笑和谩骂。
这就是舆论场,一场不见血的厮杀。
面对这样的误导性提问,科班出身的专家学者们毫无经验,他们哪想到会有这样尖锐的问题。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敢说话,要是回答不好,甚至会起反效果。
在和新闻专业的媒体人交锋中,很多学者其实都是落在下风的,主要就是因为媒体人极其擅长“代表普通人”。
当年柴某人诘问丁院士关于华夏的碳排放问题,丁院士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反问:“华夏人是不是人?”
在访谈的时间点,柴某人是强势的,是进攻的,是没有丝毫道德负担的。
人们在多年以后的今天,经过历史验证后,才对当时的访谈有了自己的思考。
丁院士才是华夏柱石,而柴某人却早已移居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