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科罗廖夫的确是土生土长的沙苏人,而且起初我也没有怀疑什么,”杨林安道:“但这也让我多走了很长弯路。”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份档案。”
“那是在苏德战争爆发期间,一份关于图哈切夫斯基投靠德意志充当间谍的机密文件,上面第一次出现了科罗廖夫的名字。”
那个所谓的“机密文件”在随后被证实是德意志瓦解沙苏军队的离间计。
所以这诡异的八卦,引起了两位老人的不适。
或许是年龄大了的原因,他们这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老一辈,最不喜欢看到的就是一些盖棺定论的事情被反转。
这往往会牵连到他们一些不愉快的回忆。
“图哈切夫斯基的事情我知道,那是德意志的阴谋诡计,可惜沙苏上当了。”
“当然,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杨林安道:“我当时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在这份机密文件中,偏偏提到了当时并不算是显赫的科罗廖夫。”
这个离间计的目的,是为了污蔑沙苏的高级将领。
而当时的科罗廖夫只是沙苏第三科研所带翼导弹研究室的主任。
这个职位和高级将领相比,差着十万八千里,不亚于省长和村长的区别。
可偏偏在机密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是科罗廖夫“参加了一个反苏组织”。
这种点名“批评”,毫无疑问让科罗廖夫顺利的成为了“大清洗”运动中的一员。
“要知道,科罗廖夫成为沙苏航天巨擘,是在1957年p-7洲际导弹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开始的,而那份机密文件却是在科罗廖夫成名的二十年前。”
中年男子有些着急了:“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
杨林安道:“这个问题曾经也困扰了我很久,推测了各种可能但一直没有结果,最后没成想在回形针计划的工作日志中无意间看到了答案,”
“原因其实很简单,沙苏第三科研所带翼导弹研究室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暗中窃取德意志v-1火箭的相关情报。”
“只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德意志的火箭专家们早有察觉,于是冯布劳恩故意送去了一个友好情报,而那个友好情报给当时的科罗廖夫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当然,冯布劳恩也没想到,他这个恶作剧不但没有抹除掉科罗廖夫,还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竞争一生的宿敌。”
至于宿敌是怎么养成的。
这就得再说回到回形针计划了。
回形针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丑国吸收德意志科学家的一项计划。
冯布劳恩和他的火箭团队,也在这个计划中被丑国吸收。
在丑国疯狂搜刮德意志科学家和资料、以及v-2成品的同时,
沙苏则在同一时间,直接靠着地理优势,占据了v-2的研发基地和制造工厂。
而这场人才、技术的争夺,直接拉开了冷战期间丑苏太空竞赛的序幕。
先前因为“大清洗”运动陷入牢狱之灾的科罗廖夫,之所以能够开启自己非凡的航天人生,也同样和这场技术争夺战密不可分。
1945年5月,身为囚徒的科罗廖夫在押送下,来到德意志苏军占领区,监督修复诺德豪森附近的一座v-2火箭地下工厂。
1946年,科罗廖夫被押往东德,招募德意志火箭技术人员。
1947年2月,由科罗廖夫和德意志工程人员主导的v-2导弹红色复制品计划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