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仗要打多久时间,我看我们不要去做决定,过去是由西夏决定,以后是由辽国或者将来的什么别的国家来决定的。”
“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在‘兴庆府第一次最高军政大会’上,韩某人针对当前西夏内部局势,以及整个地缘政治军事方面,发表了‘大宋对外战争总纲领谈话’。
其根本就是在于对于河西走廊一带,始终不愿投降的三大军司所作的部署。
因为随着西夏皇室为首的一大批党项部族投降,大宋内部竟然起来了一个论调:战争打到现在足够了,应该见好就收。
甚至这种话在大宋内部还很有市场,一部分保守派认为大宋收复黄河两岸的土地就可以了,没必要继续外拓,打通河西走廊。
这样对于财政和国家负担过重,恐将先帝时期留下的财富盈余打光。
话有没有一定道理呢?韩某人觉得有,但是没那么多。
毕竟现在大宋西军的粮草器械等后勤,多是陕西一路就能支持下来。
韩某人认为只要有着后续西夏投降后的军力财政支持,西征河西走廊,是一个完全划算的买卖。
完全不需要中央财政以及国库的支援,故此韩某人将敌我态势都分析完毕,递交了‘第一次西征’的建议文书。
他觉得依照神宗皇帝对于开疆拓土的浓郁兴趣,是一定会同意打这一场后续战争的。
在等待朝廷下发正式出兵的决策前,韩某人率先召集整个陕西,半个西夏的最高军政会议。
在会议中,韩某人破天荒的以‘伟人’的论调,发表了‘关于后续西征的谈话’,以及未来‘收复燕云、辽东的看法’。
这些话一经传出,整个大宋上下都是震动连连,尤其是神宗皇帝,梦寐以求的就是要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伟大基业。
仅仅这一点,韩某人就撞上了他的心思,神宗皇帝当即批示了对于‘第一次西征’的旨意。
由王韶的会州军团为主力,划拨姚雄、姚古两兄弟,折克柔、折克行哥俩为副将协助其西征。
青唐吐蕃的董毡因多次主动帮助大宋牵制西夏,并且屡立战功,加封太保,进太傅。
并且大宋要求董毡以仆从军首领的身份,参与大宋第一次西征。
在明确表明大宋要西征的情况下,韩某人宣布正式成立‘凉州生产建设兵团’,其行政等级与大宋‘路’一级相仿。
新任‘凉州生产建设兵团’的最高军政长官,是韩章在熙宁元年举荐的韩绛。
当时韩老爷子认为此人有宰相气度,便上书神宗皇帝,因此被朝廷拜为枢密副使。
韩绛(1012年—1088年),字子华,颍昌(今河南许昌)人。
北宋大臣,太子少傅韩亿第三子,韩维、韩缜之兄。
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担任太子中允、陈州通判,历任右正言、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知庆州、知成都府、知开封府,迁三司使。
英宗时,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
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面对西夏攻扰,自请出为陕西、河东宣抚使,拜同平章事。
熙宁七年(1074年),代王介甫为相。
熙宁八年(1075年),出知许州。
元丰元年(1078年),拜建雄军节度使、知定州。
元丰四年(1081年),知河南府。
哲宗即位后,拜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北京留守,封康国公。
元佑二年(1087年),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
元佑三年(1088年),韩绛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太傅,谥号“献肃”。
纵观韩绛一生,出入四朝,两度拜相,权重一时。
虽安抚陕西,指挥偶有乖方;因支持王介甫变法,被清议之士轻视,然临事果敢,不为后顾,乐善疾恶出于天性,以便民除弊为其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