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若效仿太祖年间的旧事?\"
\"以吏为官?\"
幽静的乾清宫暖阁内,天子轻飘飘的话语好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巨石,瞬间引来了一片哗然。
包括三位阁臣在内,即便是由朱由校亲手提拔的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等人也不由得目瞪口呆,只觉心中咯噔一声。
天子的这番做法,是要将国朝两百余年以来的\"规矩\"彻底打破呐,此举的性质比恢复\"武科\"还要恶劣数倍不止呐。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
\"国朝科举取士乃是惯例,焉可破例?\"
主管朝中官员升迁的吏部尚书周嘉谟最先反应过来,其苍老的脸颊上满是惊恐之色。
官吏,官吏,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双方之间的地位却是天差地别,宛若鸿沟。
自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国称帝以来,除却在洪武元年等少数时期,因国家长期遭受战乱,需要快速恢复社会秩序的原因,曾破例允准\"由吏转官\"之外,此后两百余年间,朝廷的官员皆是由进士中选取。
纵使这项制度如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官员出仕最起码也得有个\"举人\"的功名。
反观那些在地方上\"从政\"数十年的吏员,只怕连个\"秀才\"功名都少吧?
若是对这些人给予特权,允其\"由吏转官\",朝中寒窗苦读十数年的进士们又该作何感想,天下所有读书人又该有何反应?
与此前的复建税课司与恢复武科相比,\"由吏转官\"才是真正足以影响大明国本的动荡之策。
想到这里,暖阁中的朝臣们不管立场如何,皆是纷纷将决然的目光投向案牍后的年轻天子,大有\"坚守底线\"不松口的架势。
\"破例?\"
\"天官此话怕是有些偏颇吧\"
案牍后的天子冷冷一笑,目光犀利如刀,刻意强调了\"破例\"二字,并从案牍上拿出了几封早已准备多时的册本。
这\"由吏转官\"的规矩可是太祖昔日亲自定下的,何谈破例?
此外,成化年间,彼时的宪宗皇帝也曾设立不经吏部,不经廷议和选拔的\"传奉官\"。
如今他不过是遵循\"祖制\",恢复昔年的旧例,又有什么打紧的?
\"陛下,\"见朱由校如此\"巧舌如簧\",吏部尚书周嘉谟不由得为之语塞,一时之间难以寻到反对的理由,但眸子中的不满和惊疑却愈发浓郁。
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再造山河,纵使\"任性些\",朝中也无人敢反对;即便是宪宗皇帝,也能对辽镇建奴\"犁庭扫穴\"并抵御蒙古鞑子,武德充沛,君临四海。
相比较之下,眼前的天子才刚刚继位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国朝也深陷\"内忧外患\"的磨难,局势岂可同日而语?
\"回禀陛下,\"相顾无言片刻,内阁首辅方从哲缓缓起身,涩声道:\"如今山东遭灾,百姓人心惶惶,不若先行赈灾,日后再议此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若朝廷在如此\"敏感\"的当口,继续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恢复太祖年间的\"祖制\",允准\"由吏转官\",以充实税课司的人员,只怕瞬间便会引发一连串的恶果呐。
\"就以山东为试点。\"
\"由杨涟等人全权负责。\"
没有理会首辅的\"善意\",案牍后的天子目光冷凝,话语中充斥着不容置疑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