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弟弟,苏洵的儿子!
“我们都知道,年轻时的苏轼,意气风发,刚入京城就名动天下,可谓少年得志的典范。
那他的弟弟苏辙呢?
其实苏辙在年轻时的名望,一点都不比他的哥哥苏轼差。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以嘉祐六年的制科考试为例子来进行说明。
大家对这个年份有印象吗?没错,就是苏轼写出‘想当然’这个典故的同一年,当年是曾巩第一,苏轼第二,而苏辙,也取得了五甲的好成绩。
但就在这场史上可能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届科举考试前,苏辙突然病倒了,眼看就要赶不上第二天的科考,要白白浪费几年光阴。
你猜怎么着?当时的宰相韩琦,专门去找了皇帝宋仁宗,以当年科考有实力的人才不多,失去苏辙实在可惜为由,申请将考试时间推迟。
宋仁宗也答应了。
推迟了多少天呢?
直到推迟到苏辙病好为止!
你不是闻名天下的少年英才,你去提这个要求试试?
可见当年的苏辙,在文坛上的名气到底有多大,丝毫不比他的兄长苏轼要弱。
但不知道事后宋仁宗会不会为自己的这次大发慈悲而感到后悔,因为尽管为了苏辙把科举考试推迟了那么多天,可苏辙却并未对宋仁宗感恩戴德。
相反,他是所有参与科考学子之中,骂皇帝骂得最难听的那一个。
他在考卷上,列举了宋仁宗的四大‘罪状’——
第一,太懒惰,怠政,缺乏朝气和进取心,直言宋仁宗离‘为政志勤而道远’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就差没指着鼻子把‘你不配’三个字给说出来了。
第二,太好色,女人多不说,还每天都沉浸在后宫的快乐生活之中,一点都不懂得节制,因此也耽误了政事。
第三,太败家,滥用民财,从全国收上来的赋税,整天用来发放赏赐,达官显贵们是开心了,可苦了天下的老百姓。
第四,太没水平,说你宋仁宗搞的所谓庆历新政,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您老人家的执政能力是相当不行。
要知道,宋仁宗此时已经执政四十多年了,后世更是对这段历史赞誉颇高,有‘仁宗盛治’的美称,你苏辙竟然说这位的执政能力不行?
因为苏辙骂得太难听了,直接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派,称赞苏辙敢于言事,国家正需要这种栋梁之材。
另一派则是说苏辙目无君长,应该直接让他打包好衣服滚蛋回家。
就连宰相韩琦也没逃过这顶黑锅,因为还有人说,都是你这个宰相办事不力,留下许多把柄,才让皇帝挨了这一顿痛骂。
这可把韩琦气得不轻。
站在宋仁宗的角度出发,我明明帮了你,你却还反过头来骂我?
这个换作一般人估计都忍不了,但宋仁宗却是忍下了这口气,也算无愧他的‘仁’名了。”
…………
“在政治上,苏轼和苏辙在表面上,好像是两个极端。
苏轼是肚子里有话,怎么都藏不住,一定要往外倒出来,苏辙就恰恰相反,沉默寡言,不爱表达意见。
但你若就此认为,苏辙是个没有原则立场的人,那就错了。
就像很多外表文静的人,实则内心壮怀激烈一样,苏辙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也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很多人都因为苏辙的‘表里不一’,上过大当。
首当其冲的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从一开始就断定,苏轼和自己肯定不是同一路人,但苏辙就不一样了。
毕竟政坛上的年轻俊彦就那么多,总得抓一两个到自己的阵营里面吧?
于是王安石就盯上了看似沉默寡言好说话的苏辙,把他拉近了自己的改革领导小组,名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担任高级参谋的角色。
但到了真正开会的时候,王安石却傻眼了。
苏辙沉默寡言不假,发表的意见也少,每次开会,都只提出两点不同的意见,嗯,真是两点。
因为他是这也不同意,那也不同意,拢共就这两点,一点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