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了,想当初我们连八路军总部机关的位置在哪里都能够调查出来,可是现在呢?”
“八路军后面出现的这些武器装备,我们提前都没有收到任何风声,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完全是两眼摸瞎。”
“时间一长,可就麻烦了,情报方面要是跟不上,在后续对付八路军上面,可就没有一点优势了。”
对于这一点,筱冢义男又何尝不知道呢?只见筱冢义男叹了口气道。
“楠山君,我明白你的意思,可问题是,现在的八路军早就不是以前了,现在我们的眼线根本打不到八路军的核心。”
“每次派出去一些眼线,还没来得及埋伏下来,就会被八路军给揪出来了,其实我也很好奇,为啥八路军能够准确无误的找到我们的眼线呢?”
要是八路军的高层听到筱冢义男的这一番话,肯定会笑其太天真了,毕竟他们小鬼子和八路军的生活习性有着很大的区别。
稍微一接触一下,就能够察觉到不对劲,别说是小鬼子了,就算是那些伪军,想要在八路军内部埋伏下来都不容易。
毕竟能够去心甘情愿当伪军的人,哪个不是贪生怕死的呢?反观这些主动加入八路军的人,在参加八路军的那一刻开始。
就已经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所以就算是小鬼子那边派出伪军来潜伏到八路军内部,也很容易会被发现的。
所以想要真正的接触到八路军的核心机密,就只能选择从八路军内部开始瓦解,就比如像原着中独立团叛变的朱子明。
就是从原本是八路军的士兵,然后将其发展为内奸的,只不过像这种方式,一般来说都是属于八路军的底层士兵。
像那些高级军官啥的,就算是不小心被抓住了,也不会屈服于小鬼子,因此这一条路也就断了。
而像之前小鬼子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八路军内部安插眼线,一方面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八路军情况不太稳定。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被迫的转移一下根据地,因为每当八路军这边遇上小鬼子的大扫荡时。
就只能选择转移,而并非硬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鬼子这边就很容易安插眼线进去,毕竟每当八路军这边前往到一个新的地区时。
无论是地盘还是人,都是新接触的,这个时候很容易就插进去眼线,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以前的八路军。
根本就没有这些时间和精力去清理掉这些眼线,因为这些眼线又接触不到他们八路军的核心机密。
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解决了,毕竟就算是他们好不容易将眼线都给清理掉。
然后小鬼子那边又会派来一批眼线安插进来,可以说再怎么去清理,都是清理不干净的。
与其这样,还不如将那些精力放在发展部队上面,他们只需要,自己这边的高层不没有小鬼子的眼线即可。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首先就是情况稳定了下来,这个时候的他们再遇上小鬼子大扫荡时,不用再像之前那样被小鬼子给追着打了。
直接可以和小鬼子硬碰硬了,可以说现在的这个地盘,已经是成为他们八路军常驻地方了。
不用再像之前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大转移一次,既然情况稳定了下来,那么他们八路军内部的那些不稳定因素,也都要解决掉了。
再加上他们八路军现在可是有着一个核心机密,就是关于苏北的消息,所以为了不让有关苏北的消息泄露出去。
毕竟现在的苏北可是核心,像这些武器装备啥的,都是苏北一手造出来的,要是苏北发生了任何意外。
那么像现有的这些武器生产中,如若遇到了一些比较麻烦的问题,那就没人能够解决了。
连现有的武器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别提去研究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了,八路军这边高层心里都很清楚。
他们现在武器装备水平发展到了这一步,几乎都可以说是苏北一个人的功劳,要是苏北有了任何意外。
那么他们八路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就会陷入停滞阶段,搞不好还会倒退,毕竟下面的很多工人。
虽说能够去批量生产这些武器装备了,但是他们就只负责一小块零件,至于这些武器装备从头到尾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并且就算是那些兵工厂的老工人或者是高层领导,最多也就只能够稍微吃透一些基本的武器。
像m1加兰德步枪这类的,或许像这种基本武器,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多花点时间,说不定能够搞出来。
但是像后面的这种88毫米高射炮,以及装甲车和主战坦克,甚至是像最近才搞出来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等等。
要是没有苏北的带领,下面人根本就造不出来,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是为了去更好的保护苏北的人身安全。
所以首长便开始大力清理小鬼子安插在他们八路军的眼线了,在清理了一段时间以后,八路军内的眼线基本已经清理完毕了。
并且像后续小鬼子想要安插到他们八路军内部的眼线,没过多久就会被他们给找出来然后解决掉。
如此一来,对于八路军内部的情况,小鬼子那边就不太清楚了,说是两眼摸瞎也不为过了。
否则的话,小鬼子这边可能早就调查到了关于苏北的信息了,而直到现在还没有调查出来,也可以看出。
八路军这边已经将小鬼子眼线给清理的差不多了,同时在对苏北这个人的保密工作做得也是相当到位。
对于这一切,筱冢义男自然是不知道的,他现在就只明白一点,那就是他们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可以轻松的获取到关于八路军的一些情报信息了。
对此,一旁的楠山秀吉也是叹了口气道。
“唉,从这一点上来看,往八路军安插眼线,要比安插到中央军里面困难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