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封节度使的同年,李祝的长子李希年满十八,该是为他挑选媳妇的时候的。
但这么多年对于这个长子都是按照女儿来养,外人也道李曦,而不是李希。
作为李祝的第一个儿子,他对李希给予了厚望,如今到了择妻的年龄自然不该在顶着女子的身份。
于是李祝对外公开了李希的真实性别,并上书皇帝请罪。
当然这个理由肯定得有,不然就是包藏祸心的欺君之罪!
古人迷信,李祝便以高人算卦说李希命格古怪,只有当女孩才能养活为由,解释当初为什么要对外宣称李希是个女儿。
李希的生母庞氏就是在生下李希后饱受病痛折磨最终死亡,正好印证了李希命格特殊,克人克己。
皇帝当然不可能随便相信这种鬼怪,但那时南方叛军来势汹汹,他需要李祝在前面卖命,于是便不痛不痒地将此事揭过。
这天。
李祝喊来自己的长子。
“希儿,你如今也到了该成婚的年纪,可有看上哪家的女子?”
李希很纯情,从不在外面乱搞,脸刷的一下就红了,答曰:“不成。单凭父王安排。”
“甚好。”李祝摸了摸下巴的胡子。
对这个长子是越看越满意。
当然还有带给他好运的幼子。
“王爷,您看这景儿又哭了,怕是想王爷了”
田夫人抱着景儿走进房间,七个月大的李景已经表现出对父亲的的喜爱,看见李祝就笑个不停。
李祝高兴地将儿子接过来。
转身对李希说:“既如此,父王自会给你挑选一位品格温良,容颜貌美的女子,好了,你先下去吧。”
“是。”
李希恭敬地道。
抬头的瞬间看到了脸都快笑出褶皱的李祝,想当年父王也是这样抱着他,陪他玩耍
但他已经长大了。
人长大总是会失去一些东西。
小时候父亲总说他是大唐李氏家族的希望,他的存在是为了复兴大唐再创盛世的,那时李希就想,他一定要将所有事情都做到最好,绝不辜负这份期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挑选,李祝择赵郡主为长媳,而李希并无异见,两人很快于次年二月一良辰吉日结为夫妇。
开成24年,年满40岁的李祝再次遭到刺杀,但此时的他已经不是曾经那个青涩的小伙,刺杀发生的突然,李祝亲手斩杀两人以雷霆之势镇压,只可惜并未查出幕后主使。
皇帝年老昏聩,太子更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家伙,朱家的统治让朝臣和百姓都怨声载道。
这一年,李祝的长孙李延出生,他当爷爷了,两鬓开始出现花白。
又过去了两年,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祝迎娶了小他二十六的新妻子,来到济阴王府四个月后,新王妃诊断出怀孕。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呀——”
属下官员,同僚纷纷向李祝道喜,赞他老当益壮,神威不减当年。
接近三十年的沉浮,李祝已经是朝堂上的老人了,有了不少话语权。
之后,李祝迎来了自己的第五个儿子,也是嫡次子,李祐。可笑的是李祐出生不久,长子李希的二儿子也出生了,幼子与次孙的年纪仅差了两个月,这要在现代哪里敢想啊?但这这是古代,他是济阴王,不管生多少孩子总是养得起的。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边的亲人、姐妹们相继离世,一年之内竟有三位姐姐传来丧讯,给李祝带来了极大的打击,精神的压力反馈到身体,他开始频繁的感觉到不舒服。
看到父亲郁郁寡欢的李希提议外出狩猎散心,李祝想了想,答应下来。
狩猎的地点选在宿州灵璧的森林里,然而出师不捷,还没发现猎物的李祝就先被大树搬倒摔于马下,他有些泄气,不过这时老天爷还是眷顾他的,让他发现了一头美丽的羚羊。
驾!
重新翻身上马追击而去。
成功拿下一血!
之后更是猎杀到野猪,豹子等猎物,满载而归。
快乐的狩猎之旅让原本郁闷的心情一扫而空,不久后朝廷传来圣旨,加封李祝为光禄大夫,从三品,着紫衣。
大唐以后历代,王爷只是个封号,拥有实权职位才是紧要的。
与历史截然不同的发展,朱友璋在东南称帝,自称吴王与梁帝朱友文分庭抗礼,西南蜀国,北方晋国虎视眈眈,局势更加混乱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一年后已经64岁的朱友文竟然在一次宴会后因喝多了酒暴毙而亡。
短短几个月皇帝就换了一位,太子也就是朱友文的嫡长子朱旋即位,改元至和。
新皇登基的第3个月,李祝在邳州大破叛军,最后两军在宿迁激战,叛军主力再次战败,但受限于军力,李祝难以攻下下邳城,因此选择围而不攻。
围城两年终破下邳,叛军四散而逃,就当李祝将要接手下邳和宿州的时候,至和皇帝突然下诏书,派心腹官员担任邳州刺史一职。
李祝听闻恼火得不行,分明是他打下的地方,怎么能轻易让给别人?
到如今,他已经是三朝元老,手上又有兵权,虽然没有造反的实力,但架空一个中央派来的刺史还是轻轻松松。
他拿下邳州后不久,北方的燕王就主动寄信示好,并希望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的庶二子李淙,两家联姻,世代友好。
燕王刘继威手握重兵,是北方一强大诸侯,李祝没道理不答应。
朱家的统治并不稳固,除去那些不愿意效忠的诸侯,国家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北方的燕王赵王,中央的冀王,还有南方强大的楚王,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历史上的后梁只坚持了16年,而在这个平行时空,它已经坚持了30多年,不错了。
果然没过多久,梁朝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动乱,汝阳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军迅速席卷蔡州陈州颍川等地,紧接着直扑开封。
可惜就在李祝蠢蠢欲动的时候,叛军内部出现分歧,而后迅速分崩离析,大梁又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