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小儿佝偻病秘方
【方解】小儿佝偻病,临床从湿热论治甚少。且独辟蹊径而获效。方用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苍术燥湿健脾助运;木瓜通络;黄柏、牛膝、茵陈、栀子清热利湿;藿香芳香化湿。全方利湿为重,湿去则脾运得健,再佐以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确不失为治疗佝偻病之新法。
【主治】小儿佝偻病伴肢肿、溲少、苔黄腻、脉濡等证。
【加减】湿热证消除后,予参苓白术散善其后。
【疗效】治疗1例佝偻病。3岁,诊断为佝偻病,两下肢呈“o”形畸形,伴湿热证象。服本方5剂证减,再进3剂,证消。予参苓白术散善后,少食油腻,多进蔬菜。半年后复查,“o”形腿消失,诸证痊愈。
龙牡健脾散
【来源】苏忠国,《中级医刊》(11)1987年
【组成】龙骨、牡蛎各50克,苍术15克,五味子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服15克,加白糖适量或盐开水冲服。连服15天至3个月。
【功用】补肾健脾。
【主治】小儿佝偻病。
【加减】脾虚者,加服补中益气汤,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连服15天至3个月;体弱阴虚者,加服补肾地黄丸,每次1~3丸,日服3次,连服15天至2个月;在服上药基础上,同时给予钙糖片(015g),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橙汁鱼肝油每次服2~5ml,每日3次,连服15~30天。患儿为中度者,加用维生素d3,一般在口服钙片3天后,肌注30万u,每周肌注1次,连用2~3次,有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多晒太阳,加强户外活动,积极防治慢性疾病,多食含维生素d及钙磷较多的食物,如肝、蛋黄、蔬菜、水果等。活动期患儿避免脊柱和肢体受压,以防畸形。
【疗效】治疗112例,年龄最小7天,最大3岁。结果:痊愈96例(占8571),好转16例(占1424),总有效率达100。治愈病例中,治疗最短者15天,最长75天,平均312天。
婴儿手足搐搦症辨证论治
婴儿手足搐搦症又名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中游离钙减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局部或全身肌肉痉挛。本病多见于1岁以内人工喂养儿及早产儿,冬末春初最易发病。本病属中医“风痫”、“慢惊风”范畴。
【辩证分型】
1、脾虚肝旺症状:起病缓慢,时时抽搐,面黄神疲,睡时露睛,纳呆烦啼,抽后汗多,大便不实,舌苔薄白,脉细弦。
证候分析:脾虚阴伤,土虚木贼,肝亢虚风内生,故时时抽搐,脉细弦。脾虚运化失职,故纳呆食少,大便不实。脾气虚弱,故面黄神疲,睡时露睛。肝气旺盛,故易烦躁啼哭。气虚表卫不固,抽后汗多。
2、心脾虚亏症状:面色苍白,精神萎软,抽搐频繁,夜寐不宁,时有惊啼,入夜盗汗,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肝失儒养,故面色苍白,精神萎软,抽搐频繁。血虚心神不宁测夜寐不宁,时有惊啼。阴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入夜盗汗。舌偏红,脉细软,均为心脾虚亏的表现。
3、肝肾阴虚症状: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手足心热,惊厥或手足搐搦,大使干结,舌光少苔,舌质红,脉细稍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虚风内生,故出现惊厥或手足搐溺。阴液干涸,虚热内生,故面色潮红,低热虚烦,手足心热。舌光少苦,舌质红,脉细稍数,均为肝肾阴虚的表现。
【分型治疗】
1、脾虚肝旺
治则: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主方:缓肝理脾汤加减。
加减:大便稀薄,加炮姜炭6克、煨木香3克;抽搐频繁,加天麻6克、石决明15克(先煎);体虚多汗,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主方分析:本方为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的要方。方中人参、白术、茯苓、枝枝、惯姜健脾补气,温运脾阳,山药、扁豆健脾化湿,陈皮理气燥湿,白芍柔肝缓急,大枣补益中气,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桂枝6克 党参6克 白术6克 白芍6克 茯苓6克 山药6克 扁豆6克 陈皮3克 钩藤6克(后下)甘草3克
2、心脾虚亏
治则:补益心脾,平肝止惊。
主方:归脾汤加减。
加减:抽搐频繁,加珍珠母15克(先煎)、钩藤6克(后下);夜寐不宁,加夜交藤6克、合欢皮6克;入夜盗汗,加浮小麦15克、碧桃干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要方。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当归、桂圆肉、酸枣仁、远志、茯神补血安神宁心,木香理气醒脾,姜、枣调和营卫。
处方举例:党参6克 黄芪6克 白术6克 茯神6克枣仁6克 木香6克 当归6克 远志6克 龙骨15克(先煎)桂圆肉6克 钩藤6克(后下)甘草3克
3、肝肾阴虚
治则: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主方:大定风珠加减。
加减:惊厥频多,加钩藤6克(后下)、石决明15克(失前):低热者,加地骨皮 6克、青蒿 6克;舌光口渴,加石斛6克、芦根15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滋阴熄风的要方。方中阿胶、地黄、麦冬、鸡子黄养阴滋液;龟版、鳖甲、牡蛎育阴潜阳,平熄虚风;白芍、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麻仁滋阴润肠。
处方举例:牡蛎15克(先煎)鳖甲10克 龟版10克 生地6克 白芍6克 麦冬6克 麻仁6克 五味于3克 阿胶6克(烊冲)甘草3克本病发病年龄均为1~2岁的婴幼儿,故均按婴幼儿年龄用药剂量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