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又称面尘、黧黑斑、蝴蝶斑,属于后天获得性色素沉着皮肤病,皮损多呈对称性不规则形状,发病部位多为颧颊,女性患者为主,多见于妊娠后。黄褐斑临床上易诊断,病情反复发作,较难根治。本病病因病机以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肝肾不足为主。治疗常以疏肝健脾补肾,理气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温经汤方证当属太阴病,可看作是吴茱萸汤、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麦门冬汤等诸方合方化裁而成,辨证应用时不必拘泥于“妇人年五十”,总以血虚、血寒、血瘀证为辨证要点,青年妇人或男性亦有应用机会。本方在皮肤疾病的应用较为广泛,如黄褐斑、手部慢性湿疹、银屑病、进行性指掌角化症等。
有研究者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金匮要略》方进行分析,发现温经汤主治的皮肤类疾病中,黄褐斑为第一位。本病多见于妊娠后女性,妊娠后多见气血不足、气血郁结者,瘀血内停不仅可见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疾病,在表则见肌肤不荣、面色黯淡、面部雀斑等,故祛瘀生新的温经汤多有应用机会。
温经汤
【方剂组成】吴茱萸10克,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6克,半夏15克,麦门冬(去心)15克。
【用法】上十二味,水煎温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方解】本方既用吴茱萸汤去大枣加桂枝降逆止呕以驱胃之寒,又用麦门冬汤去大枣滋枯润燥以补胃之虚,另以当归、川芎、芍药、阿胶、丹皮行瘀和血以调经脉。胃为生化之本、气血之源,胃气利则津血生,此为生新祛瘀兼备的治剂,故带下崩中、月事不调、久不受孕者,并皆主之。
【仲景原文论述】《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9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注解:《医宗金鉴》谓“病下利”之“利”字,当是“血”字。就前后文义看,此说可信。带下,即指崩淋下血病。
大意是说,妇人年已五十,经血当止,今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为瘀血的表现。少腹里急、腹满,不只是虚寒,而亦有少腹急结瘀血的腹证在。手足烦热、唇口干燥亦不只津枯血燥,而必有瘀血的关系,故肯定此属带下之病。其所以病此,是因其人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久久不去的缘故,当以温经汤主之。
【临床应用】本方的应用面很广,并不限于此证。以其含有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义及诸方的合并证,即本方的适应证。证情相当复杂,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则可不误。
【辨证要点】里虚寒兼血虚血瘀者。
医案
殷某,女,37岁,河北省人。2012年7月21日初诊。患者体形矮小,偏瘦。10年前生完孩子后,脸上突然出现多块大小不等的黑斑,分布在额头、两侧脸颊,日晒后加重;面色晦喑,头发干枯发黄、易落,乏力倦怠,口唇干燥,手脚干枯皲裂,胃脘胀满,小腹喜暖畏寒,手足不温,月经量少,色淡,腰膝酸痛,舌质淡,脉细数。
处方:
吴茱萸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阿胶10g,党参10g,桂枝10g,丹皮10g,麦冬10g,半夏10g,生姜3片,大枣5个,甘草6g。7剂,水煎服。
服用上方后自觉有力,但黄褐斑无变化。是药不对症, 还是用药时间太短?仔细思考辨证应该无误,方药也属对证,既然有的放矢,岂能举棋不定,守方再服。
21剂药后,面部斑块变浅,面色红润有光泽,月经量多。前方再进21剂。
复诊:已与之前判若两人,黄褐斑基本消失,面色光滑,全身湿润,精力充沛,余症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