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三十日,政事堂九相及朝廷百官随天子自封州濮留启程前往偃城,沿途州郡张灯结彩,举国同庆。
十二月初六,大寿虞王徐承率领八万雪虎军亲至猛虎关出迎天子还朝。
十二月初八,天子至偃城,正式还都,偃城上下欢庆三日。
而西朝那边,也是徐承拿下偃城的第二日,按照西朝的年号则是永正十一月十三当天,时称为永正帝的高棣城破兵败,在结冰的天河之上驾崩,彼时身边仅有前来救援的四字高宁在侧,而高宁对高棣驾崩一事秘而不宣。
到了十一月十四,高宁领兵入了出原港,才派出信使八百里加急将高棣的死讯以密折的形式送至龙城。
十一月十五,高宁一行终于穿过龙门,回到龙城,太子高旦则依旧秘不发丧,隐瞒高棣驾崩的消息。
直至十一月十八,太子高旦才向天下宣布,高棣在回军途中身染寒疾,回宫后医治无效,于武德殿驾崩,享年四十三岁。驾崩前已在大相麦朗等人的见证下,将皇位传给太子高旦。
高旦继位后同时下令,举国披麻戴孝,同时着令渝王高统和平王高霸国事为重,命二人坚守边境,无须回京奔丧。同时在追谥高棣之时,新君高旦跟临王高宁发生了剧烈的争吵,高旦坚持美谥,而高宁则鼓动一堆世家余臣坚持给自己的父皇上恶谥,好在高旦知道高宁此举的原因,否则纵然高宁是自己的弟弟也难免一死了。
而其他的群臣亦是左右为难,这高棣说白了是藩王造反上位,本来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加上得罪了世家,这名声早就私底下被骂烂骂臭了,何况高棣在位短短三年期间,天下烽烟四起,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不好说民不聊生,但是百姓安居乐业绝对没有,最难堪的是,本来一战灭蒙女这样的惊天功绩本来可以掩盖他的一切瑕疵,谁知遇上了徐承这么个对手,原本三分天下得其二的局面硬是被徐承一顿连消带打打得龟缩关中,而高棣御驾亲征两次折戟,第一次还能说是无功而返,第二次不但没有收复寸土,反而连丢两关一港一州,其中一州就是偃城以及周边郡县,抛开造反这事不提,高棣这短短三年的执政也是过大于失,想要美谥根本就不现实,为尊者讳,了不起就是给个平谥已经是难得了。
于是整个西寿朝堂为此都快吵翻天了,一派是高棣的死忠派,自然坚定地站在高旦这边,要求给高棣上美谥,不但要上美谥,还要给高棣加庙号,理由是高棣的功绩跟开创之君无异,虽说后面连连受挫,但不影响高棣的开创之功,而以高宁为首的世家派则是恨透了高棣,坚持给高棣上恶谥,理由就无须复诉了。而中立派则认为高棣既有大功也有大过,功过相抵,给个平谥最为合理。
其实高旦明白高宁的苦衷,他也相信高棣不会因此怪罪他,但是他始终过不了心理这一关。在他看来,追加庙号只是一个抬高价码的手段,其实他的目的是想为高棣争取一个美谥,再不济一个平谥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若是给高棣上恶谥,一来他真的接受不了,二来他会被人指责孝道有亏,三来则会直接加重世家被高棣好不容易打压下来的气焰,曾经他只是太子,更多时候是居中调和高棣和世家的关系,如今他直面世家的嘴脸后,不由得十分认可高棣当时的决断,这些世家确实是欠收拾,但是未来的局势又不得不启用和依赖世家来维持,否则关中难以坚守。
但是现在三方都僵持不下,其实就是两方,因为中立派其实就是墙头草,见哪方势大便倒向哪方,更让高旦觉得有些危机感的就是高宁虽是迫于无奈,但无形中已经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成了世家争取权力的主力,甚至说高宁现在就是世家的代言人都不为过。
初心或许是好的,但是时间久了,人心难测,高旦也不得不防,为此高旦随即借口龙门和出原皆是关中重要屏障和联通河北的重要塞道,不能没有忠臣把守,便任命高宁为龙门大都督,前去龙门坐镇,主导龙门和出原的守备。
高宁无奈,当即连夜进宫求见高旦,得高旦召见,兄弟二人在高棣灵前又是大吵一架后,高宁便被高旦以扰乱先帝灵前的大不敬罪名囚禁在家,并且派出重兵把守,任何人不得靠近,王府中人亦不准出门,一应吃穿用度皆由专人采办。
远在渝州的高霸和原州的高统听闻,则纷纷上奏,请求高旦念在高宁年幼和手足之情的份上从轻处罚,高旦也不好做的太过,只好下令解除了高统的看管,但是依旧禁足在家,无诏不准出门,算是给了二王一个面子。
只是这事处理好了,可大行皇帝的谥号还是要定,总不能因此耽搁。好在自己雷厉风行的处置高宁,让那些原本以为可以出来蹦跶的世家瞬间也偃旗息鼓下来,只是气焰虽然没有从前那般,可就是不肯松口,坚持给高棣上恶谥,气的高旦恨不得学着高棣将这些世家再清理一遍。
最后是大相麦朗提出,既然争执不下,不如追个双谥,美谥追功,恶谥评过,功在前,过在后,这样大家就都不用争吵了,剩下的事情自由后人评断。
这虽然是和稀泥,但起码和的有板有眼,高旦和群臣一合计,便选了威、憨二字。威是美谥,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憨则是恶谥,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
于是高棣的谥号则在各方争论之下,相互妥协成了威憨帝这么一个奇怪的东西,也算是自华太祖统一寰宇千百年以来,头一位拥有美恶双谥的帝王,后有没有来者不知道,但是前无古人是肯定的了。
说起来高棣一生也算是波澜壮阔、颇为传奇。他在他的父亲大寿太宗文皇帝高震尚为储君之时就已经出生,是高震的第二个儿子,母亲乃大煌刘氏出身,只是刘氏的命不好,剩下高棣没多久就因病早逝,好在刘氏于后来高震的第一任皇后孝文皇后关系不错,所以刘氏死后,孝文皇后对高棣视如己出,对他用心抚养。
孝文皇后也是个苦命的人,她为文帝高震生下的长子也是嫡长子高宏年幼就体弱多病,年仅五岁就早殇,而高棣就成了高震实际意义上的长子,因为孝文皇后的原因,高棣颇得父亲高震倚重,年仅十三岁时就随着祖父大寿开国高祖武皇帝高修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无数,无论在军中还是朝中都树立起了不凡的威望。颇得祖父高修赞赏,但也因为祖父的缘故,高棣少年时期起就对世家大族没有任何好感。
但彼时的高棣还没有什么野心,哪怕高修驾崩后,高震登基之初,高棣所作所为也只是一心为了朝廷,且彼时孝文皇后为文帝生下的第五子也就是文帝的嫡次子高奋早在文帝登基之时就立马册封为皇太子,高棣乃孝文皇后抚养长大,与高奋的关系不言而喻,自然是一心辅佐这个弟弟坐稳储君的位置,他也是这么做的,有高棣这样文武双全且威望不凡的兄长辅佐,高奋的太子固若金汤,难以撼动。
可惜高奋福薄,没当几年储君,仅十六岁也染病而薨。文帝和孝文皇后皆是悲痛不已,孝文皇后也因此一病不起,没多久也薨了。文帝更是伤心欲绝,随即决定不再册立皇后。这也等于变相的释放一个信号,文帝的嫡子死光了,剩下的都是庶子,而文帝不再册立皇后,就表示所有庶子都有机会成为太子,原本有心思的没心思的幌子都难免打起了小算盘,还有各路世家、大臣也都纷纷开始选择人选作为储君辅佐,一旦成功,皆是一本万利的事。
此时文帝除去已薨逝的两个嫡子高宏和高奋,包括高棣在内尚有八子在世,分别是二皇子肃王高棣、三皇子湘王高亘、四皇子海王高弼、六皇子武功王高驿、七皇子汉庸王高立、八皇子临江王高驰、九皇子汝郡王高扬、十皇子太兴王高岱,其中三皇子、七皇子、十皇子皆是出生邺郡吴氏的吴妃所出,但是七皇子、十皇子年纪尚小,无职无权,而三皇子则生性平和,不惜争斗,所以吴妃膝下三名皇子跟高棣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处的不错,高棣打进龙城还特地时常将他们召唤进宫叙兄弟情谊。
六皇子高驿则是文帝酒后的产物,母亲乃一宫女,但确实姿色不凡,所以连带着高驿也生地俊俏儒雅,文帝虽不喜高驿的母亲王氏,但因高驿这身好皮囊而对高驿还是不错,但毕竟母亲乃宫女出生,所以高驿自小被众多兄弟姐妹嫌弃排斥,相反唯有高棣和太子高宏从不嘲笑他的出身,所以他对高棣和高宏的情感非其他手足可以比拟,且自从高宏薨逝之后,几乎就是为高棣唯首是瞻,俨然就是高棣的小跟班。
八皇子高驰和九皇子高扬分别为出身安西李氏的李嫔和出身云门赵氏的赵美人所出,这两个皇子也是年纪尚小,并没有加入争储行列,同时两个也都是短命鬼,在太子高奋死后没几年,两人也相继薨逝。
而高棣真正的对手是四皇子海王高弼,高弼乃荥城邓氏出身的邓妃所出,邓氏早在前朝大周之时就因为把控朝政引发众怒,被世家举为代表的大寿太祖皇帝高适带领着世家发动了政变,几乎将邓氏诛杀干净,也使得当年位列天下八大世家之一的邓氏徒有其名,而再无其实,从此一蹶不振,沦落为三流世家。所以高弼的血脉之中的邓氏血脉本身就带有原罪,那是与高氏可能难以化解得开的仇恨纠缠,是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可也偏偏因为这样,高弼养成了极其逆反的心性,越是觉得没人看好,越是要争取。他也算是天纵奇才,是个政斗高手,自知论功绩论威望十个自己拍马也不够高棣看的,可是全天下都知道,高棣是个坚定的反世家者,一旦让他上位,以后世家的日子还能好过?各大世家宁愿选择有着被他们联合搞垮的邓氏血脉的皇子,也不能让高棣成为储君。
于是高弼甚至没有花费什么力气就得到了世家的支持,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跟高棣分庭抗礼。兄弟二人一个仗着功高威重、刚毅不屈,一个势力根深蒂固、盘根错节。两人水火不容的斗得好不热闹,最终斗出一个事实,就是天下不只是高氏一家的,也是所有世家共享的,高震没有高修的开国之威,也没有高棣的杀伐之气,是个守成之君,且气量有限,是个善于猜忌的帝王。眼看国家就要被这两拨势力斗得分裂,且别看高棣寡不敌众,但颇有越斗越勇之势,再这样斗下去,只会出现三种结果,第一,国家彻底分裂。第二,高棣斗赢世家,坐拥无上威望,到时候自己除了退位,怕是没有别的选择。第三就是高棣斗输,但是结果是高棣连同高棣四个儿子都要为此丢了性命,而自己也会彻底被世家大族架空,沦为傀儡。无论哪一种结果都不是他能够接受的,为了自己的皇位,为了国家社稷,也为了高棣和自己孙子的性命,文帝直接宣布将高棣踢出局,赶到了西北牧边。至此,这段长达几年的政斗才就此收场。
彼时高棣刚刚经历丧妻之痛,四个孩子还小,如今朝堂失势,一家五口犹如丧家之犬一般,狼狈离京,就连原本打算许配给他作为续弦王妃的安西李氏嫡女也顺势在各大世家的压力之下否认了这个婚约,更气人的是,最后各大世家居然促成这位安西李氏的嫡女进宫成为文帝的妃嫔,李少佳进宫那日就是高棣离京之日,至此,高棣也算是彻底退出了大寿的政治舞台。
在皇帝新得美人的盛宴上,世家群臣们相互弹冠相庆,杯来盏往,不知道庆祝的是皇帝新得绝色还是高棣的离开。最高兴的莫过于四皇子海王高弼,没了高棣,其他的皇子根本不值一提,三皇子无心政事,六皇子没了高棣撑腰,自保都是问题,七、八、九、十以及尚在嘤嘤学语或还在襁褓之中的十一、十二、十三更是提都不用提,掐指一算,斗倒了高棣,整个天下还有谁能跟自己争夺储君之位?
可是他又哪里知道,各大世家又怎么会容忍他这样一位身负原罪血脉的皇子成为太子,甚至文帝也是无法容忍这样的事发生,于是就在李少佳进宫第二年就未文帝生下了文帝最后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统正帝高治,高治一出生,就有大臣联名要求文帝行立储之事,文帝这次也很反常的没有拒绝。
就在高弼以为自己将要登上人生巅峰之际,一道砸碎他美梦的旨意公布于天下,就是李少佳被文帝立为皇后,而文帝的第十五子高治就成了文帝在世的唯一嫡子,也理所当然的被册封为太子。高弼知道后,惊怒交加,一夜之间病倒,再来就一病不起,没多久也薨逝了,当时有传言高弼并不是真的染病,而是被世家所组成的势力下毒暗害,也有说是文帝虎毒食子,众说纷纭,可是一个失势的皇子,谁会在意,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就像曾经威不可挡的高棣一样,在他高治成为新一代瞩目的天之骄子之后,谁还记得他?
高棣在西北边境历尽风霜,虽然因此吃了不少苦头,也使得他更加明白人情冷暖和人心险恶,更使得他心坚如铁,被风沙磨砺过的心是没有柔软可以安放的位置的。在边境风沙的打磨下,他的谋略更加出众,他的兵锋更加犀利,他的武功更加高深,只是他的心思……也更加的深沉和冷酷。
高棣再回京师,是五年后文帝的寿诞,此时的高棣的身上早已没了往日的锋芒和意气,取而代之的是稳重和沉着,这番改变不但文帝感到欣慰,也使得原本跟他势如水火的世家对他放下了戒备,毕竟跟一个被踢出局的皇子有什么好计较的?政斗之间若非灭门诛族的大恨,一般也不会赶尽杀绝,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站在胜利的天平不是?何况高棣早已没有了势力,只是一个边军将领,唯一让人重视的地方就是身上留着大寿皇族的血脉,可文帝已经立了太子,名分已定,他还能怎样?
这一次进京后,高棣没有因此请求回京,而是表现出一副心灰意冷,无意皇权的淡薄,坚持要在西北为国家牧边,放言自己一生所学皆在用兵之上,愿不辜负这身才华,文帝当即笑而允之,那些世家大臣也巴不得高棣这头哪怕被拔了牙的老虎离京师远远地,殊不知,高棣这一去,在西北暗自经营,等待时机,当天下再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所有当日将这头猛虎放回西北的人都后悔不已,因为他的归来掀起了尸山血海,以两万边军力撼朝廷仅五十万大军,一路摧枯拉朽的打进龙城、偃城、封州,直到徐释的出现,才让这岌岌可危的大寿江山有了一口喘息。
或者不该说是徐释拯救了大寿,应该感谢当时尽全族之力南下扣关的草原蒙女族,可是这一战高棣打出了千古第一人的威风,十万灭五十万草原控弦之士,彼时的高棣就是神,是超越千古所有名将的军神。
就这样,短短半载的时光,高棣卧薪尝胆十几年,一朝颠覆天下,若是高棣肯先低下他那骄傲的头颅,先行安抚世家,跟世家妥协,如今怕是天下早就统一了。可高棣却不会那样做,若是那样做了,他也成不了后来的高棣了。
这也是高棣巅峰的转折点,自从他选择了不妥协这条路后,他的气运似乎也都耗尽,每当他准备南下之时,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使得他无法南下统一,哪怕高治自毁长城设计徐释父子之死,他都没能腾出手来完成统一大业,因为他的治下烽烟四起,皆因他不肯向世家妥协,他宁愿之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也不会向世家底下他骄傲的头颅,直至临时的那一刻,他才有了些许后悔。也许上天注定他没有坐天下的福分吧。
但是高棣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虽大起大落,但也登上过高峰,叱咤山河,虽因兵败而死,却不枉为世间奇男子,一代雄主。
漫天的风雪连绵不绝的下了一个月,似乎是在为高棣这位雄主的溘然长逝而哀悼,但又何尝不是在为大寿这个盛极一时的皇朝而哀悼。大寿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还能延续多久?
西寿永正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新君高旦携文武百官,皇室宗亲扶灵出城,将大寿算是开国以来的第四位帝王,威憨帝高棣送至龙门皇陵,同时将临王高宁留在龙门出任龙门大都督,督龙门、出原兵事,同时兼负守陵之职。
同一天,在偃城郊外新建的受禅台上,徐承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穿黑色章纹冕服,左手按着佩戴在腰间的剑柄,右手托举着高治甘冈双手奉上的大寿皇帝自大周那里继承过来的传国玉玺,然后正居高临下的望着跪在脚下已经去了冠冕的高治,一旁新任的内侍总管王思维正代替他高声宣布高治禅位给他后发出的第一道诏书。
先是确认国号,海源徐氏早在上古之时就是虞国之君,近代祖先也多以虞国公的爵位闻达于世,徐承更是直接进位为虞王,这国号自然毫无争议的就是“虞”了。
同时徐承还需要追封祖先,他的爵位得自于父亲徐释,但是今日的局面却又是他自己打下的,跟他父亲又没有关系,所以他的父亲徐释得了一个高祖景皇帝的追尊帝号。而他的兄长徐志若不是他的亲生大哥,可是名义上却不能告知天下徐志其实是大周后裔,但是为了宽慰兄长和在世的寡嫂,徐承还是追封了兄长徐志为周国正王,爵位自然就由侄子徐民降一级袭爵,也就是大周的发源地天龙郡作为徐民的王号,即天龙郡王,吴薇自然就成了天龙郡的王太妃了。
定了国号,追封了先人,接下来就是大封功臣的时候了。
高治禅让有功,自然是第一位接受册封之人,徐承也算是给了他足够的丰厚的待遇,先是将他封为濮留郡公,食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允许高治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寿制,保留濮留郡行宫作为濮留郡公的府邸。
高治的完了之后就是册封吴叶为皇后的圣旨,再接着就是各个一路随着徐承走来的徐氏族人和八十五姓,还有一堆有功之臣。算是有官封官,有爵封爵,总之皆大欢喜。
众人等王思维宣读完,齐齐跪下向着高台上的徐承大礼参拜,至此大寿四十四年法统到了这里算是有了个了结,至于高旦延续大寿法统之说,徐承自然是不承认地,毕竟他们父子从一开始就是乱臣贼子,而自己则是通过祭告天地,正大光明接受高治禅让的新朝,谁更加具有正统性就让天下人讨论去吧。
徐承受禅第二日便是正月初一,坐在偃城龙椅上的徐承便大笔一挥,写了他当上皇帝后也是大虞立朝以来的第一个年号“建新”,正月初一开始就是建新元年。至此,徐承将会以帝王之尊开创属于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