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把杨慎矜扔进监狱,吩咐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进行三堂会审。
杨钊代表御史台出面审讯。
史敬忠在案发之时想要逃跑,没想到楚玉娆派人拦截住他,把他秘密捉到殷府之中,并且只将消息告知杨钊一人。
杨钊顿时如获至宝,他决定好好利用这个大案,毕竟人证和口供在他这里。
在楚玉娆的带领之下,杨钊来到殷府的柴房之中。
“我是侍御史杨钊,听说你跟杨慎矜交往密切,此事当真?”
杨钊站在史敬忠面前质问道。
史敬忠闻言快要吓晕过去,他赶紧拼命哀求道:“杨御史,你别杀我啊,我招还不行吗?”
杨钊从衣服里面掏出纸张,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思,一五一十写下供状。
史敬忠只能硬着头皮写下供状。
杨钊拿到供词之后,他和楚玉娆走出柴房,随即面露微笑道:“这次你是立下大功,可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若是可以,还望杨御史帮我们姐弟脱籍从良。”
楚玉娆并没提出过分要求。
听到这话,杨钊一脸惊讶问道:“你没跟我那外甥提及吗?”
楚玉娆扭扭捏捏摆出委屈面孔,她泪眼婆娑哭诉道:“我是鸳鸯楼的贱籍女子,能够服侍在侯爷身边已是心满意足,哪里还敢让他给我脱籍,就怕说出来还会惹他不高兴。”
“行吧,我会帮你们姐弟脱籍,这种小事对我来说不值一提。”
杨钊答应楚玉娆的条件。
很快他就派人来到殷府押走史敬忠。
杨慎矜看见史敬忠归案之后,他只能承认跟史敬忠交往的所有细节。
可是问到阴谋造反的谶书,杨慎矜却是矢口否认。
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先后派人搜遍杨慎矜的府邸,其他人都没找到谶书,唯独杨钊进入里面转了一圈,不知从哪里找出一本谶书。
杨钊走了出来骂骂咧咧:“这个叛贼真狡猾,原来他把谶书藏在暗格里面。”
众人看见杨钊竟然真在里面找到谶书,于是就把人证物证全部呈上皇帝。
李隆基一怒之下处死杨慎矜,就连两个在朝为官的哥哥同样跟着丧命,史敬忠杖打一百,妻儿老小全部流放,同时还株连数十个朝臣。
短短一年时间,先后发生皇甫惟明、韦坚、李适之、王忠嗣、杨慎矜等几件大案,朝廷上下一大堆人受到牵连,还有数十万人平白无故跟着遭罪流放。
此次案件,杨钊秘密向李隆基告状,谎称王鉷早已知晓此事,可他却是故意隐瞒不报,足以可见同样拥有不轨之心。
李隆基反问王鉷为何不报?
杨钊解释王鉷跟杨慎矜属于表叔侄关系;王鉷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那是因为杨慎矜的引荐。
李隆基听着这些解释沉默不语,可是他并没下令追究王鉷。
杨钊和王鉷虽然联手除掉杨慎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成为同盟。
一旦共同的敌人消失,他们必然会拔刀相向。
不杀到剩下最后一个,这种残酷斗争就不会停止。
杨慎矜遭到赐死之后,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杨钊和王鉷两人。
李隆基擢升王鉷为户部侍郎,表面上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实则已经埋下怀疑的种子。
杨钊迁为给事中兼任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
这就代表着杨钊开始主管朝廷财政,他上任之后非常渴望政绩。
既然王鉷能够在正常赋税之外,拼命向百姓搜刮钱财,每年都给皇帝内库增收一千万贯,专供李隆基赏赐挥霍之用。
尽管民间为此怨声载道,可他王鉷仍然备受皇帝赏识,就连杨钊也无法轻易扳倒他。
杨钊直接下令全国各地一律把上缴朝廷的粮食兑换成绸缎,各种苛捐杂税的收入通通用来购买布帛,或者轻巧而又有价值的物件,再把所有东西悉数运到京师以作充盈国库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