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后,两人各自到地方任职。
【当然,通信是少不了的。苏轼常在写给他的信的末尾,加上“呵呵”二字。
【“呵呵”,就像现代人微信聊天时发的笑脸。
【“呵呵”二字,散发着苏轼的幽默与儒雅。
【文同多次劝告苏轼,不要在任何人面前,谈论对时政的观点。
【文同写诗《方庵》,寄给苏轼,其中说:“愿君见听便如此,鼠蝎四面人恐伤”,意思是说你的周围多是小人,要警惕,不要乱说。
【熙宁十年,文同的儿子子与苏辙的长女快要结婚了。
【苏轼在赴徐州的途中,听说了此事,写了《小简》:“从来交契如此,又复结此无穷之欢,美事!美事!”
【元丰元年,苏轼在写给文同的书信中,已经随着弟弟苏辙的身份,称他为“亲家翁”了。
【元丰二年,文同准备赴湖州上任,却患了病,死在了陈州宛丘招待所。
【他在死前,唯一的愿望是想见见苏轼,但当时苏轼远在徐州。
【后来,苏轼感叹道:“(文同)悬知临绝意,要我一执手。相望五百里,安得自其牖。”
【文同死后,朝廷任命苏轼接任湖州知州。
【当年7月7日,在湖州的文化活动现场,苏轼看到了文同生前所画的《偃竹图》,“废卷而哭失声。”
【文同没留下多少积蓄,他的家累过得很苦,竟无力发丧。
【苏轼知道此事后,写信给舒州的李常,劝其出手资助。
【文同离开人间后,苏轼对他的缅怀,持续了十几年。】
————
山海经博物院342:文同还曾参与校对《新唐书》。他多次深入生活、扎根竹乡,喜欢以墨色的深浅,描绘竹子的远近、向背。书法家、癫子米芾称其:“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他的草书轶失了,其诗文被后人整理为《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
就知道你会来:竹笋炖玉林肉好吃。
天珠传奇:宋代文人书画,是中国书法绘画的巅峰……没有之一。
奇石艺术馆:文同就在我们四川盐亭(作揖表情包)。
……
苏轼的眼睛红了,捶着大腿说,“文先生,我对不起你啊。那一年,我没钱坐船到海南,在惠州把你的《墨竹图》给卖了,你不会怪我吧。”
“您又不是加杠杆,进行风险投资,文先生的在天之灵,不会怪您的。”王慧乔抿嘴道。
“爹,文先生去世十几年了。我还挺想他的。不过,他曾经送给我一张《箭竹图》,我还放着呢。”苏过笑嘻嘻地说。
……
【叮!苏轼还有个学生,名叫李廌(zhi)。
【李廌,字方叔,6岁时,父母双亡,他是孤儿。
【在李廌20多岁的时候,他前往湖北黄冈,拜访苏轼。
【苏轼认为李廌的作品“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这真的是在损人,还是在夸人?)
【苏轼对他说:“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万人敌”,本是项羽的尊号,现在经苏轼的手,无偿送给李廌了。
【于是,“万人敌”成了李廌的诨名。
【李廌30岁的时候,参加了科举。恰好,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苏轼。
【李廌认为自己是学霸,加上老师当主考,再怎么也该得一个好评。
【考试结束后,阅卷工作开始了。
【苏轼看到一篇作文,对其评价很高,说大概是李廌写的。
【当时阅卷之前,所有的作者信息,都被糊起来了,要到名次排定后,才拆开看名字。
【岂料,苏轼看好的这篇作文的作者,不是李廌,而是章持~
【更让苏轼大跌眼镜的是:李廌落榜了!
【几天后,苏轼带着歉意,写给李廌一首诗:
“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
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