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南方富裕、教育资源集中,明朝初次科举考试中举的人中南方人占据了将近百分之九十八。
北方土地由于之前历朝历代大多定都北方,大肆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反而是南方从三国、晋朝南迁一直到南宋历经几百上千年的开发,此时北方耕种收益完全比不上南方,更不用提从宋朝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方占据了巨大先发优势。
从唐末至明朝建立,北方大地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各方征战之下,十室九空。】
【朱元璋最开始选的是汴梁,可汴梁残破。放弃。
又选了自己家乡凤阳,如果了解凤阳花鼓戏的就知道凤阳在很久以前是真的很穷,种地的收益还不如外出乞讨。
而且凤阳和南京相比,漕运、陆运都不发达,并且凤阳几乎无险可守。
朱元璋倒是迁了一群富户大族过去,希望他们能够带动凤阳的发展,但我们都知道,指望这群人还不如指望神仙现实。
凤阳本来土地就不多,明初灾害连又绵不断,富人去凤阳无形之间拉高了物价,富人的生活成本急剧升高,富人都过得不好,穷人只会更惨。】
【朱棣迁都也有这些原因,并且南京身处江南文人大本营,朱棣本身和他们就不对付,迁都曾经是自己藩地的北平也是理所应当。】
【永乐元年,北元入侵在辽东大肆抢掠然后扬长而去,当地指挥使沈永既没有挡住也没有及时汇报,将他斩首之后朱棣又询问朝堂群臣谁该为此事负责?
臣子望着朱棣,朱棣望着臣子,好家伙,原来这件事要朱棣负责。
毕竟原来负责在此地防守的二位藩王是燕王和宁王,朱棣在南京当皇帝,朱权不仅手下人被自己带走了,本人更是被朱棣迁到内陆地区。
那怎么办呢?
朕负责就朕负责,朕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随后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北平是皇帝“的龙兴之地”,应当效仿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朱棣随即以北平为北平府,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平;被强令迁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
永乐七年,朱棣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证明了朱棣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八年,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
永乐十四年,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平的事宜。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子或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
永乐十五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朱棣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但文臣怎么会让朱棣好过呢?】
【永乐十九年初夏,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
朝野议论纷纷。礼部主事萧仪认为,迁都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被朱棣直接处死。】
【为什么明明是天雷的原因,拾柒还说和文臣有关呢?】
【因为避雷针,虽然叫避雷针,但我们都知道他是引雷的。】
【虽然现代避雷针发明于近代,但华夏古代早有类似的:
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台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
并且在《后汉书》也有记载:未央宫和柏梁台遭雷电袭击发生火灾不久,有一位名叫勇之的方士向汉武帝建议,在宫殿的屋脊上安装“鸱鱼”来防止灾难。
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也同样有记载:在唐朝及唐朝以前,古人对避雷早有认知,并且用了类似于现代避雷针的运作方式。】
【所以你猜文人们有没有搞一手呢?】
【毕竟明朝的文臣,除了极少数之外,懂得都懂。】
大明,洪武、永乐两朝的文人已经躺平了,后辈说什么都不重要了。
反正不管是什么事,都有我们文人一份,算了,咬破手指用内衣写封遗书吧。
————
大秦咸阳
嬴政很疑惑,儒家到底是怎么发展壮大成那个样子的?
又是怎么变成那个样子的?
孔子复生怕都认不出来这是儒家了吧?
他们怎么什么都敢干啊?
叔孙通看着始皇神情连忙就要上前解释,我们和他们不一样啊,隔了千年之久,作为老祖宗,我们决定开除他们的儒籍。
再不开除,儒家在大秦莫说是出头之日,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都还两说。
“闭嘴。”嬴政伸手一指。
“朕知道你们和他们不一样,你也别发誓,好好做你的事,朕看在眼里的。”
叔孙通尴尬一笑,行了个礼又接着抄录天幕言语。
坏了,陛下不吃这套了,向儒家先贤发誓看来行不通了,要不下次向大秦诸位先王发誓?
————
【朱棣死后,大胖因为曾经长期在南京监国的原因,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
随即将北平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于事实上废除了北平作为京师的地位。
但不知道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大胖不满一年就死了。
朱瞻基继位,暂缓迁都。
等到朱祁镇继位,彻底确定北平为明朝京师,称北京,不再称行在。】
【自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平附近已有约500年不在汉族朝廷中央政权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