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朕记得苏先生曾经说过,再好的制度,也需要得到执行才能有效!”
“如同三省六部这样复杂的机制, 一旦出现意外,可钻的空子也越多!”
“尤其这主管吏治的礼部尚书,位于尚书省之下,很难确保不受三省主官的影响!”
始皇帝脸露思索道,
当初他之所以将御史大夫列入三公的显赫位置,就是希望能更好监察百官,对丞相 和太尉形成有效制约,威慑九卿和各郡县官吏。
但即便如此,蒙毅这个御史大夫都做的十分为难,更别提地位还在三省之下的吏部 了。
至于三省六部制的御史台,虽说名义上也723直接向帝皇负责,但是位阶上不去, 很容易就被三省联合架空。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三省主官形成默契,危害甚至可能比三公九卿制度来的更大。
毕竟,九卿之中,至少有五个是和皇帝紧密关联,很多时候会有宗室出任,代表皇
室利益的。
“确实是这样!”
“陛下担忧的这种情况,对于一个有为之君确实是比较难出现,但若是幼帝继位, 或者是帝皇荒废政务,再或是世家氏族或者朋党在朝中过大,就有可能垄断三省其二甚
至是全部。”
“彼此配合,就能阻断帝皇和六部直接沟通的渠道!”
“也因此,在后世,三省就被逐步取消,改为了六部对帝皇直接负责!”
苏寒开口道。
“但是帝皇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直接处理六部所有奏折根本忙不过来,所以才 会增加内阁这个辅佐帝皇处理朝政的模式!”
始皇帝点头道。
“还是一样,任何制度,都是看上去很完美!”
“理论上来说,内阁制是六部先将奏折大致过一下帝皇,再由帝皇分发给对应的内 阁官吏进行批阅,给出初步意见后再递交帝皇处理!”
“如此模式下,帝皇就能更好得知朝政要务,
由于内阁并不直接管理甚至是对接六部的原因,也很难拥有丞相那样高高在上的权 柄,帝皇位置也更加稳固!”
苏寒笑着开口道:“陛下之所以没有直接采取内阁制,应该是担心一下子变动过 大,会引起朝堂风波,以及不好选择内阁人选吧”
“正如先生所言!”
始皇帝深以为然道。
任何朝堂制度,都是牵涉甚大,即便是始皇帝,都很难下定决心。
“刚刚我们所说的第二点,其实就是内阁最后还会变化的原因!”
“简单来说,寻常官吏,怎么有能力处理好朝政大事
想要干好内阁本职,至少也要有六部尚书级别的经历和能力,甚至连一般的郡守都 不够格!
也因此,到了后面,实行内阁制的明朝,内阁成员都要由六部尚书之中挑选!”
苏寒看了始皇帝一眼道:“接下去的事情,想必陛下能比苏寒看的更清楚吧”
“内阁成员都要从六部尚书挑选,那就是无形中将内阁提到比六部高半级甚至一 级,而且这些拥有朝政处理权的内阁成员,对于原本的部门必然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又是变相的丞相!”
始皇帝叹了口气道。
“而且虽然只是大致浏览,但毕竟是一国要务,数量何其之多,帝皇也不可能自己 看完,只能委托他人!”
“而这个位置,在大秦对应的人,刚刚被抬出去埋了!”
苏寒苦笑了一下,
这个世界上,想要找出一个完美的制度,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