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秦王府议事厅内人声鼎沸,气氛异常活跃。
高桂英那双美丽动人的眼睛,不时地望向坐在首位的秦王白小虎。
她心中暗自感叹:这位秦王可真是当世罕见的奸雄啊!
不仅能够在正面战场上与敌人争锋相对,还能毫不犹豫地放下身份,去做那些有利于自己一方偷鸡摸狗的小事,而且做得如此理直气壮、义正言辞!
又想到秦王白小虎的婚姻,高桂英不禁暗自叹息一声。
她知道秦王白小虎的婚姻完全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实在太过功利了。
真不知道他后宫殿里的那两位女子——秦王妃朱媺玉和察哈尔部的泰松公主会闹成什么样。
此时此刻,高桂英脑海中开始自行想象起秦王妃朱媺玉和泰松公主互相争执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景来。
她越想越是出神,仿佛已经亲眼目睹了一场宫斗大戏一般。
就在这时,李定国突然站起身来,朝着白小虎抱拳行礼道:“秦王,此次突袭襄阳城之战,末將甘愿充当大军先锋!”
秦王白小虎听后先是一愣,随即便豪爽地放声大笑起来:“好啊!二弟的本事,本王自然是信得过的。你既然主动请缨要当这先锋官,那可是再好不过啦!”
李定国闻言再次躬身施礼,表示感谢:“多谢秦王殿下成全!”然后才缓缓坐下。
秦王白小虎心中清楚的知道,在另一时空之中,正是李定国率领军队发动突袭,才得以成功攻破襄阳城,并夺取了明朝军队的粮草及军用物资,从而为张献忠的崛起打下坚实的根基。
白小虎暗暗期望着,李定国能够在此关键时刻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能力,为大军顺利袭击襄阳城立下首功。
这位李定国着实有趣,年纪尚轻,但行事却颇具尺度。他与白小虎乃是结拜兄弟,但他从未在公开的正式场合当众称白小虎为“大哥”,唯有在私下无人之时,方会如此称呼。
白小虎身为君主,而他则为臣子,君臣之间不能逾矩。李定国深知自己所处之位,始终恪守本分。
令人好奇的是,他并未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不知这些为人处世之道究竟从何习得。
高一功和高桂英主动表示希望跟随大军一同行动,其他诸位将领也都踊跃请求参战。
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最终决定由李定国、高一功、高桂英等将领跟随秦王白小虎出征。
时间非常紧迫,会议结束后,秦王白小虎立即着手调动军队,并筹备所需的军用物资和粮草
次日清晨,天色刚刚破晓,西安城门轰然敞开,身着黑色铁甲的秦军骑兵如潮水般喷涌而出。
李定国被任命为主将,高一功则担任副将,他们率领着三千精锐骑兵作为先锋队冲在最前面,秦王白小虎带领众将领以及五千骑兵紧随其后。每个人都配备了两匹战马,一路疾驰直奔襄阳城而去。
从西安到襄阳的路程将近一千多里,当秦军进入湖广地区后,他们绕过城池,急速行军。
这支将近八千人的骑兵队伍,宛如一股势不可挡的黑色洪流,汹涌澎湃地奔流而过。
明朝士兵站在城墙上瑟瑟发抖,眼睁睁地看着秦军肆无忌惮地横行。
这些年来,湖广境内的明朝军队早已变得消极怠工、毫无斗志。
他们暗想:只要自己能活命,哪怕让别人去死也无所谓。于是乎,选择躺平和摆烂也成了一股潮流。
秦军骑兵如同一阵疾风般疾驰而过,他们的身影,在湖广大地上留下一串长长的烟尘。
十二天的艰苦行军并没有让这些秦军骑兵们疲惫不堪,反而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斗志和勇气。
只有夺取了襄阳城的粮草和军用物资,他们才能渡过旱情,为后方的家人们多争取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秦王这么说的,他们也这么信的,因为秦王是天命所归,不容置疑。
秦军终于抵达了襄阳城附近,这座古老而坚固的城池,宛如一座不可逾越的堡垒矗立在前方。
秦军骑兵先锋部队中,李定国目光锐利地盯着远方的城墙,他深知这场战争不容有失。
他转头对身旁的高一功说道:&34;某将带领一百名精锐骑兵先行一步,诈开城门,高将军率大军紧随在后,看到我发出信号,便全力攻城!&34;
高一功脸色一惊,连忙劝阻道:&34;李将军乃一军之主,身系全军安危,怎可轻易涉险?还是由末将来完成此任务吧!&34;
然而,李定国却摆了摆手,神情坚定地说:&34;夺取襄阳城关系重大,绝不能有丝毫闪失。且我已拟定详细的夺城计策,唯有亲赴前线方能确保万无一失!&34;
看着李定国那坚定不移的眼神,高一功知道无法再劝说下去。他只好拱手一揖,衷心祝愿道:&34;愿李将军此去旗开得胜,马到成功!&34;
李定国豪迈地哈哈大笑,&34;某去也!&34;说罢,他紧紧握住战马的缰绳,当先领着一百名骑兵如离弦之箭一般朝着襄阳城飞驰而去。
此时,他们的身上全都换上了明军服饰。
襄阳城下,紧闭的城门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将城外与城内隔绝开来。
城头上的明军士兵们神情紧张地盯着前方,心中充满了警惕和疑惑。
突然间,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引得城头上的士兵纷纷探出身子,高声喊话:&34;你们是哪里的军队?&34;
李定国稳稳地坐在战马上,他目光沉稳,一脸镇定。听到城头的询问,他仰头大声回应道:&34;我们乃杨大人麾下之军!杨大人剿灭流寇,现正率领大军凯旋而归,特命我等先行一步前来通报,快快打开城门!&34;
话音未落,李定国高高举起了手中的一枚令牌。
此时已临近傍晚,天色渐渐昏暗下来,城头上的士兵们由于患有轻微的夜盲症,难以看清李定国手中的令牌和远处的情形。
然而,当他们听到杨嗣昌大人成功剿灭流寇、即将班师的消息时,顿时兴奋不已,欢呼声此起彼伏。
城下之人不仅自报家门,还主动出示了令牌,守城的明军官兵们心中的疑虑瞬间消散殆尽。
他们争先恐后地放下沉重的吊桥,抬起千斤巨闸,用力推开紧闭的城门,准备迎接杨大人及其胜利之师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