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队一干就是2年,两年来,他们这几个小伙伴干的活并不比大人们少,插秧、犁田、耙地,样样农活都能拿得起,可他们的工分却只有男劳力的5折。
洪振国和洪振中几个小伙伴商议着,队委们不给我们同工同酬,我们不干了
“ 不干又能做什么呢?”洪振中提出了疑问
“ 我们不能埋没自己,最起码我们可以出去学一门手艺,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嘛!”洪振国提议道
洪振国的爸爸妈妈也觉得是这个理儿,要为孩子找条出路。他们决定开年后让洪振国去拜唐师傅为师,跟他学打铁。那个年代,打铁可是最挣钱的一门手艺,唐师傅常年挑着小炉担子,跑遍了全国许多地方,又挣大钱,又长见识
爸妈为洪振国敲定了人生命运,可他认命吗?
“我要重返学堂。”洪振国心里默念着
于是遵从爸妈的决定,于这年正月初八,洪振国携带糖糕去唐师傅家拜年,决定过了元宵,就一道出门
回来的路上,洪振国左思右想,“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啊!”
回到家,洪振国向爸妈撒了个谎,说师傅已经招了一个徒弟
“ 不能再在生产队做工了,那样没有出息,那你还是去读书吧。”振国爸爸狠心说道
洪振国心中暗喜,庆幸自己这个谎撒的太好了
教育进行了改革,秋季招生改为了春季招生。振国又重新从初一读起,还是在洪祠学校附设初中班就读。这样也好,早晚和星期天可以帮家里干些农活,还可以挣点工分
就这样,初中三年,洪振国承包了插田、割稻、锄地等农活,每年都能挣300个左右的公分,这就相当于一个男劳力了
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尤其是作文,每一篇作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评奖,其他学科只要考试,他都是满分
而且他又成了老师的小助手。班上38名同学,每次作文,老师都是先让同学们打好草稿,交给洪振国修改后,再誊到作文本上给老师批改
其实, 洪振国也是在委屈自己,他哪有时间呀,早晚要做工,他只能利用课间休息去批改,晚上家里没有煤油,煤油都是凭票供应
有时,他只好凑到奶奶的纺车前,去批改一部分
这一次,又有37篇作文要批改,可是生产队在烧瓦窑,他又承包了夜晚给窑顶挑水的任务,一晚上能挣到3个工,洪振国是不会放弃的
每挑5担水过后,可以休息到半个小时,利用挑水用的马灯照明,洪振国就在这间歇的几个半小时之内完成了老师又一次交给他的任务
整夜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洪振国也疲劳过度。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洪振国伏在课桌上睡着了
尽管他每次数学考试都是满分,但是课堂上睡大觉,这是对老师极大的不尊重啊
课后,数学老师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班主任。打那以后,语文老师再也没有这么做了。洪振国建议语文老师让同学们把自己写好的作文稿读给同桌同学听,互相帮着修改
这样一来,他们这个班的作文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第十三章、上讲台展露头角,讲读课名满遐迩
机缘巧合,毕老师在病休2年后又回到了学校,又是毕老师教语文,而李秀梅也因护理母亲休学了两年,现在也重返学堂,他俩又在一个班上学习了
因此,他俩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抓得更紧了
洪振国还是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同样,李秀梅也是一边料理家务一边学习,两人的学习劲头都十足,明比暗赛
然而这时,读书无用的调子唱响了,“不学a、b、c照样能当接班人。”这一论调,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令人震惊的是,老师们都不敢考试了,作业批改也看不到打分的情况了
许多地方让工人、农民走上了讲台。工人介绍罢工运动,农民在课堂上忆苦思甜
李校长调回了省城,洪祠学校,就由贫下中农接管,大队革委会主任直接坐镇学校,新校长姓陈,每天要向大队革委会主任早请示,晚汇报
这一次,革委汪主任要陈校长组织一次学生上讲台,陈校长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毕老师
毕老师反复思考过后,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洪振国
洪振国毫无头绪,只好求毕老师传给自己独门教学秘籍
因为毕老师的课总是深入浅出,课堂上要么落针可闻,要么争论热烈,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毕老师帮洪振国选定了《冯婉珍》这篇文言文
教学文言文,首先要对文言文进行串讲。这就要求每个文言实、虚词都要弄透,并结合句法,深入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这大部分依赖于讲解,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技巧?这是必须要让学生知道的
放学后,洪振国又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在毕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洪振国设计好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这天上午第一节课,洪祠学校初中二年级的教室里人满为患,教室的后排挨挨挤挤地坐着15位老师,还有初三的学生代表
上课铃响了,洪振国学着语文老师平时上课进教室的样子,将书本夹在腋下,背负双手,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教室
课前礼节完成后,洪振国开始了《冯婉贞》一课的教学
遵循正常的教学程序,出示课题、简介故事、人物、作者、时代背景,并且绘声绘色的进行了范读
而后出示相关的文言实、虚词和重点语句,带着大家进行剖析,还就这位巾帼英雄进行了大肆标榜。可见他在课前下足了功夫,查阅了许多资料,这才得心应手
面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洪振国也是对答如流,就连毕彩云老师自己也颇为惊讶,许多问题他还要思考一下才能解答,而洪振国却轻松应对
诸如“圆明园的损毁过程,”“倭寇既英法联军为何这么猖狂”,洪振国的解说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于此,一篇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在洪振国轻松地引导下,所有的同学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一些文言实、虚词也不需要死记其用法与意义,都能结合语句说出它们的作用和意义,巧妙地引导同学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一节课不知不觉的结束了。全体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意犹未尽,下课后还要追着他,问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么透彻,有什么学习秘籍,能否传授一下
洪振国微微一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
大队革委会主任李有田也感慨万分,“这是一块天生当老师的材料啊!”
一炮冲天,振国的爸妈也坚定了送振国求学的决心
第十四章、推荐表欺上瞒下,再评议公正对待
光阴荏苒,3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
那年月,不举行升学考试?而城市户口直接上高中就读,农民子弟就得像上大学一样,经过层层推荐,推选上了才可以继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