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变化真的发生了,却不是如谢宜清所愿。
崇文殿内,李从璟坐在皇案后,认真翻看那本《处分语》。
岭南军营垒距离番禹城只有五里左右的距离,其本身就是小一号的番禹城。
王继鹏悲声道:“城外都是唐军,城门已经关闭,你我如何逃得出去?这天下都是大唐的,到处都是唐军,你我这样的身份,又能逃到哪里去……”
郭威召集诸将军议,研讨相应战术,进行兵力部署。
“殿下,你带奴走吧,带奴离开这里,去没有唐军的地方……”李春燕哭的惨不忍睹。
宫女们都聚在一起哭哭啼啼,谢宜清独在站在窗前,面对深深庭院。她的目光落在萧萧落木上,有浓烈的哀伤,却出奇的没有太多惊慌。
吃过饭,任婉如也不赖着,规规矩矩的就要走,李从璟留着她,两人在殿外散了会儿步,这才让对方离开。临行前李从璟道:“我已经让人去修缮东宫了,若是没有意外,岭南平定后,你会加封皇后,待到明天春,就是册封政儿为太子的时候。”
晨光熹微。红日照亮大地,光明步步驱散黑幕的时候,在岭南军营外,唐军铁甲已经整齐列阵。以指挥为单位的方阵,连接成五千人的大阵,再连接成数万人的海洋,次序分明而又天衣无缝。
生命或许有多种色彩,但对每个人而言,生命其实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她拥有的颜色。
阳光越过宫城的层层屋檐,穿窗过门,落进大殿内,在殿中的地板上铺陈开来,一股股光柱中,细尘轻舞飞扬。
它比原本的样子,还要让人痛苦。
淑妃任婉如这时不请自来,她身后跟着数名宫女,手里托着托盘,托盘上有饮食,“陛下,午时过半了,该用膳了。”
对谢宜清而言,死水般的生活终于有了波折,有了变化。
两翼,唐军精骑阵型齐整,骏马低首,骑兵肃杀。
目下映入李从璟眼帘的,就是有关岭南的内容。
又许多日后,谢宜清和她所见过的那些人,一起在唐军甲士的“护送”中,离开番禹,登上了唐军水师的船舰,向北行驶。谢宜清没有能跟刘龑呆在一条船上,后宫里所有的嫔妃美人,都没有能跟刘龑呆在一条船上。
就在这时,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便是雷声滚滚,王延钧吓得身子一抖,惊醒过来,惶然挣眼四顾,“发生了何事?来人,来人!”
有小太宗之称的宣宗,生前就没立太子,诸臣劝谏的时候,都给他一句“若立太子,朕成闲人矣”顶了回去。宣宗年间大唐虽有中兴之象,但宣宗薨后,就是懿宗即位,他将宣宗的政绩都玩坏了,大唐国势由此大衰,再也无法收拾,直到黄巢之乱。
李从璟放下手里的书册,看向窗外,凝神思索。
驿馆里到处都是惊慌奔走的人,庭院里更是聚集了不少,他们全都仰头看向炮声响起的方向,面色惶急而惊恐,个个伸长脖子不停的踮起脚尖,好像这样就能看到甚么一样。
因为天下还未彻底平定的关系,《处分语》中对于各个割据势力,也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当令旗挥下,火炮甩臂发出第一声令人牙酸的吱呀响动后,岭南军营就迎来了狂轰滥炸。
番禹。
陈金凤连忙去搀扶王延钧,一语未发已是泪水先流。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并不是为王延钧流泪,而是因为自身的忐忑不安,“陛下……”
这曾是她无数次暗暗期待的。
已是过了午时,照例该是用饭的时候了。对李从璟而言,他平素不喜欢每餐都大肆铺张,因为有后世的习惯,所以中午的这顿饭,时常就在偏殿用了。
时至今日,《处分语》已经不是一本书册,因为内容的与日剧曾,它本身也增加到了好几本。
过了许久没听到城头的交战声,一些胆大的百姓走出房门,又站到庭院、街巷中眺望,有胆子大的,更是搭着梯子爬上屋顶,使劲儿观察城头的动静。然而除了如临大敌的岭南将士,他们注定了甚么都看不到。
李从璟放下玉笔,站起身微笑道:“那便一起用吧。”
翌日天黑,谢宜清终于接到消息,午后,刘龑在城头竖起降旗,带领岭南文武官员,降了唐军,降了大唐。
刚走到门口李春燕,看到屋中这副场景,怔了好半晌。最后她没有进屋,而是转身飞快的跑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