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臣。政事不过按部就班,不能稍有推进者,国事无见解或无有用见解。平日里见风使舵,骑墙跟风,荣辱皆因人成事,难有建树。这类人最多。
“哦?你还要举荐何人?”
莫离语毕,李从璟深表赞同。
任圜、安重诲、孔循俱都惊愕转顾。
任圜这话表面是说安重诲为人所利用,实则暗指安重诲结党营私,言辞可谓重矣。
李嗣源高坐皇椅,眉目郁结。冯道束立一旁,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任圜则心想:罢了罢了,李琪虽不得为相,有些埋没才干,但冯道也并非庸人,只要他尽心竭力,倒也不失为一个人选。只是可惜了李琪,本才华横溢,为人又忠直,奈何已年老,经此一遭,日后不知还有无为相的机会……
李从璟这边厢一有所动作,安重诲与任圜等立即讪讪,止住争吵,都来看向他。
至于孔循、崔协、郑珏之辈,也是无一贤良。
他历任镇将、刺史、节度使,多在外为官,之前对朝中之臣并不知根知底,但他麾下而今人才济济,岂能没有识人之能?李琪、崔协两人如何,他早已心中有数。即便他自己不能判断,数月以来,军情处遍查群臣,如今档案已丰,朝臣谁优谁劣他又怎能不知。除此之外,对重臣数月来之言行,心思之变动,他也堪称了如指掌。
李从璟忽的回身抱起任婉如就朝床榻大步走去,惊得佳人花容失色。
“爱卿说笑了,满朝上下谁不知你才学第一,冯大人若是资质愚钝,恐怕没人敢自夸聪颖了吧?”李嗣源很是愉悦,“既然如此,这件事就如此定下来罢!”
“刚闹过一阵,好不容易哄睡,让奶娘抱下去了。”李从璟坐到矮塌鹿皮上,靠着扶背,任婉如一边为他捏肩,一边面带笑意地说道,“这小家伙一刻不折腾都不行呢,拳打脚踢的,可真是像你,日后说不定又是个大将军哩。”
从中兴殿散朝,李嗣源令李从璟、安重诲、任圜、孔循至崇文殿,再议这两件事。冯道因身为端明殿学士,随行李嗣源左右,有与闻国事之权,因是也在场。
佞臣。阿谀奉承,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损公肥私,目无君王社稷,胸中只有个人利益。因李嗣源肃清朝堂,这类人被剔除不少,然则仍有残留,而且如若朝廷风气不正,这类人会越来越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从璟既不荐李琪,也不荐崔协,偏偏举荐冯道,这大大出乎任圜、安重诲、孔循的意料,一时不明所以,都有些发怔。转念细想,冯道的确有才学,如今又是李嗣源身边之人,让他为相真有几分顺理成章的味道。再细想,冯道明明是李嗣源身边之人,李从璟素来与李嗣源心意相通,莫非选用冯道为相,却是李嗣源的意思?如此一想,诸人俱都恍然又意兴索然。
他将现今朝堂上的官员,划分为几类。
事已至此,李嗣源分明就有重用冯道之心,无论是任圜还是安重诲,俱都只能拜道:“陛下英明!”
说到这,李从璟墓地想起一件事,“这几日我见岳父脸色一直不大好,最近朝中事务杂得很,为推举宰相的事,岳父和枢密使闹得不太愉快,你若有闲暇,可回去走走。”
李从璟呵呵笑道:“我的儿子不像我像谁?”
安重诲起身,偷看了李从璟一眼,心想秦王这稀泥和得真是有一手,两边谁也不曾得罪,偏偏还顺了陛下心思,真是高明。对崔协没有被提拔之事,虽然介怀,不敢多言。
莫离与王朴走后,李从璟与桃夭夭言谈至深夜。在莫离的谋划中,对付孟知祥需得用间,前期主要是发挥军情处的作用,两人就细节磋商许久,定下行动方案。
贤臣。进能谏言国事,谋划得当,退能胜任本职,恪尽职守,少争权夺利之心,无结党营私之念。这类人很少,寥寥数人而已,任圜、李琪位在其中。
“政儿睡了么?”李从璟张开双臂,任由任婉如为他除去一日辛劳,柔声问道。
李从璟不看众人,朗声对李嗣源道:“儿臣举荐御史大夫李琪!”
就在众人各怀心思之时,忽听李从璟再次出声:“父皇,眼下正值朝廷用人之际,有道是贤才不惧多,唯恐不足也。故此,儿臣还要举荐一人为相!”
这便是庄宗给李嗣源留下来的朝臣底子。
前者是因前不久宰相豆卢革、韦说遭人弹劾,言其不忠故主、又无相才,不宜为相,李嗣源因而罢之,由是空出两个宰相之位。新迁兵部尚书的安重诲,先举荐郑珏,被李嗣源任命为相,后又举荐崔协,任圜则言崔协并无相才,自荐李琪,两边各执一词,争执不休。最终李嗣源悬而未决。
“宰相位高权重,自当谨慎选拔。儿臣之前出镇幽州时,得以与冯学士共使契丹,因是晓得冯学士博学多才,知百姓之疾苦,这数月以来,与冯学士多有接触,所以晓得冯学士与人无忤,知君王之忧虑,依儿臣看来,冯学士实乃社稷重臣。”李从璟洋洋洒洒一番话说完,也不矫情,直接道:“儿臣举荐冯学士为相!”
良臣。能胜任本职,在分内之事为君王分忧者,即为良臣。此类人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