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二、别答(分三:辛一依他起;辛二遍计执;辛三圆成实)
辛一、依他起(分二:壬一标;壬二释)
壬一、标
谓依他起略有二种:
壬二、释
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
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
这个依他起,就是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依他而生、依他而住。
因缘所生法,简单的说是两个法:第一个是因相,第二个是果相。
什么叫因相呢?[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我们曾经有很多的身口意的造作,而造作行为的当下,这个业力它会产生一种熏习的作用,使我们内心产生很多很多差别的功能,这个功能生起的时候,叫做[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这就成就依他起的因相。比如说你刚刚拜一部《八十八佛》,内心的归依、口业的赞叹、身业的礼拜,身口意的造作,这个时候,你造作的所缘境是三宝的境界,所以成就一种功德的种子,这个种子生起的时候,你内心当中,有一种清净的依他起的因相生起,这个叫因相。
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这是因缘法的果相。这个果报法的本身,它杂染跟清净的体性是不决定的,果报不能说杂染、清净,果报只论可乐、不可乐。同一个法,你产生迷惑,这个法就会带动你的惑业苦;也是同一个法,你产生觉悟,这个法会启发你的法身、般若、解脱,你不能说这个法是对或错。比如说,你现在的果报体,有一个女人的身相、一个女人的思想,这个没有所谓的对错,也没有染净的问题,它就是一个由业力所现的果报,如此而已。你善加利用,它会创造法身、般若、解脱;你不善加利用,它会产生烦恼障、业障、报障。所以,果报本身不能够论染净,果报的体性是无记的,只有因地才论染净、善恶的。所以这个果报,是杂染法、是清净法的体性是不决定,不能成立,这是讲到果相。
由此两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依他起是因缘所生法,其实就是两个相貌:一个是因相,一个是果相。所以我们讲生命现象,佛法就是探讨生命现象,其实生命现象会归起来,就是两个相貌:一个是因相,一个是果相。你一生当中,不管你有没有修行,你就做两件事:第一个是受用果报,第二个是从果报当中又去创造一个业力,就是做这两件事。虽然同样是两件事,但是产生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怎么说呢?就是你人生的动机,你这个人生观很重要。如果说你人生的目的,是来享受人生,以享受果报为主的,那你今生就很难避免造罪业。说你这个人没什么理想,你不重视因地,做什么都没关系,要紧的是让今生快乐,就是你的人生以享受果报为主,那你今生肯定要累积很多的罪业。
第二种人,他对果报是不在乎的,这个果报把它受完就算了,它是一个无常变化之法,好坏都没关系,反正酸甜苦辣都应该去尝一尝,重点是我要实现今生的理想,他是重视因地的,那这个人,今生会创造很大的功德。就是说,你对人生的规划,你是强调果报的受用?还是强调你因地的造作?你是以实践理想为重点?或者是以享受生命为重点?这个地方会影响到你今生的整个成败。从佛法的角度,因地是最重要,所以佛法认为生命的重点在过程,不在结果。
我们可以看中国的圣人孔夫子,孔夫子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所以他经常感慨的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出生在一个卑贱的家庭,所以他经要做一些粗鄙的工作,他不但是少年的时候命运坎坷,就算学有所成的时候,他苦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待价而沽的时候,很多君王也都不能重用他,所以他很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都没有办法实践,最后他转而从事教育。你要是以一般的标准来看,我们从果相来看,孔夫子的今生,他的果相是失败;但是他的因相是成功的,他不管在什么样的顺境、逆境,他都实践他的理想,以人为本的一个中国克己复礼的思想。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这一点也是重要的,就是你不要太重视果报,因为这个果报,你重视也没有用,因为你不能决定,那是前生的业力所招感,你要重视的是你的因地。所以菩萨戒的精神,一言以蔽之,什么叫
行菩萨道的精神——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
你活在你心中的理想,做你该做的事;而这个果报,[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这个是不能决定的;但是你内心当中的因地,是你可以作主的:所以我们在依他起当中,要重视因相。看第二段的遍计所执:
辛二、遍计所执(分二:壬一标;壬二释)
壬一、标
遍计所执,亦有二种:
壬二、释
一者,自性遍计执故;
二者,差别遍计执故。由此故名遍计所执。
遍计所执就是一种心中的相似影像,这个影像有粗细的不同:第一个叫自性遍计执,就是去执着诸法的自相,诸法的自相是不带名言的,是一个俱生的执着。我们心中看到花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认为这个花它不是依他起的,它是自己生起的,第一个影像还没生起名言的时候,这叫做[自性遍计执],这个是非常微细的;第二念生起以后,[差别遍计执],就是执着诸法的共相,那是依止名言的分别,就产生这个花好坏等等共相名言的生起。
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一条蛇,刚开始看到蛇的时候,还不是很害怕,但是我们知道它是一条蛇,是一个有真实体性的蛇。那你认为这个蛇,它不是你心中的影像,是真实有的、离心别有的,这个叫做[自性遍计执];然后你对着心中这个蛇的影像,安立名言:哦,它会咬人!它有毒液,咬到以后会死亡的。当我们开始用名言、思想,在这个蛇的影像当中产生计度分别,这个时候叫做[差别遍计执],就是分别它的共相。因为这个蛇,是共于全世界的蛇,不是你看到这只蛇而已。当你看到第一只蛇的时候,是就着某一个时空的蛇叫自相;但是你开始去分别蛇的法,这个就是共相:所以这个遍计执,有自相跟共相的差别。
辛三、圆成实(分二:壬一标;壬二释)
壬一、标
圆成实性,亦有二种:
壬二、释
一者,自性圆成实故;
二者,清净圆成实故。由此故成圆成实性。
圆成实就是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这个真如理,在唯识学分成两种:一个是[自性圆成实],一个是[清净圆成实]。[自性圆成实],在天台宗的名词叫做在缠真如,在是存在的在,缠是缠绕的缠,在缠真如。在缠真如就是说,这个我空、法空的真如,被妄想所缠绕,为遍计执的妄想所缠绕,叫做在缠真如。它虽然存在,但是没有真实的作用。清净的圆成实叫做出缠真如(出离的出),我们经过戒定慧的修学,把心中的这个相似影像消灭,还给诸法一个真实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叫做出缠真如,它已经出离了妄想缠绕,它有真实寂静安乐的受用。
比如说这个花,这个花是一个色法,我们接触花的时候,我们开始在花外表的名言上打转:这个花怎么样?漂不漂亮?多少钱……,等等。当你看到这个花的时候,你都是在自己心中的影像打转;但是它的真如是存在的,你不能说这个花的空性不存在,它空性的理还是存在,只是它不显现,因为被你的妄想所缠绕;虽然被妄想缠绕,但是它是存在,在缠的真如。等到你把心中的影像都消灭了,这个时候,你知道这个花是[即空、即假、即中],它因缘法的本性是空的,它的依他起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时候叫出缠真如。
在缠真如跟出缠真如,天台智者大师讲一个譬喻说:这个虚空,虚空叫做在缠真如,虚空虽然是我空、法空,它是无有少法可得,但是它对杂染法,没有对治力。说凡夫也有佛性,佛陀的心也有佛性,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凡夫的佛性叫在缠真如,就是他的佛性只有性德,没有修德,他的空性对黑暗,虚空对黑暗没有对治力,它遇到黑暗就变成黑了,所以它对杂染法没有对治力。佛陀的心,他是虚空当中多了一个太阳,他除了性德以外,还有修德,就是他除了佛性以外,还有修德,有无量无边的戒定慧的波罗蜜,所以他对杂染法有对治力。所以[自性圆成实]就像虚空一样,[清净圆成实]就像在虚空当中再多一个太阳,那你就知道这两个之间的关系了。这是讲到真如理,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亦有两种:一个是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受用;一个是能够受用的。
己二、广执所依(分二:庚一广遍计;庚二广分别)
庚一、广遍计(分二:辛一出四种;辛二出五种)
辛一、出四种(分二:壬一略标列;壬二随难释)
壬一、略标列
前面是针对诸法的三相说明它的品类;这以下单单就着遍计所执,广泛说明它的品类。这当中有两科:第一个广遍计执,第二个广分别。先看遍计,遍计当中有四种跟五种的差别。先看四种,这当中有两科:第一个略标列,第二个随难释。
复次,遍计有四种:
一、自性遍计;二、差别遍计;
三、有觉遍计;四、无觉遍计。
遍计执有四种:前面两种自性遍计执跟差别遍计执说过了,一个是自相,一个是共相的遍计;在共相的差别遍计当中,我们又开出两种,就是思想上依止名言的遍计,又分成有觉的遍计跟无觉的遍计。我们看下一段:
壬二、随难释
有觉者,谓善名言;无觉者,谓不善名言。
什么叫做有觉呢?就是这种遍计,它能够具足善巧的名言,它能够用名言,作很深入而复杂的思惟,这个地方指的是人道的第六意识。人道的第六意识,它能够对诸法的善恶,作很深入的思惟、观察。那无觉遍计执呢?是不善巧名言,它的内心不具足这种善巧名言,指的是三恶道的地狱、饿鬼、畜生的遍计执。就是畜生道它的内心非常暗钝,所以畜生道造的业,是无记业,它不能论善恶。你说老虎去吃一个兔子,这个是不是罪业?这个不是罪业,这是无记业。
在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论》上说:畜生道所造的业,全部是无记业,它今生几乎不能创造因地,只能够受果报,它只是一种直觉。畜生道的心暗钝的状态,就很类似梦中跟精神错乱的状态。你说他精神错乱造的业是什么业?也是无记业,只有别报,没有总报的。你说他做梦,梦中意识也是无记业。为什么?因为第六意识太过暗钝,昏昧暗钝。畜生道的心也是一样,你看它的眼神,就是昏昧暗钝。它今天会去吃什么?或者被谁吃?那是在酬偿它前生的业力。所以畜生道,基本上没有创造因地的功能。
我们讲得比较广泛一点:在整个依他起的生命当中,有六道的轮回,只有人道的第六意识有作用。有什么作用?有创造因地的作用。其他五道的第六意识,只是感受快乐、痛苦,干不出什么事出来。你看天人,天人的生命太过快乐,使令他内心太过散乱。佛陀说法,释提桓因来听法,听过就忘掉了;畜生、饿鬼、地狱,它的内心极度的痛苦,我们知道痛苦太厉害,修习太多无益的苦行,你也不能专心;只有人道,能够对你的生命作出重大的贡献。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创造极大的善业、或者创造极大的恶业,都是在人间完成;其他的五道,都是在酬偿以前做人的时候的一个果报而已。
所以佛陀只有在人世间出世,因为人世间的第六意识,它能产生很深入的思惟,就是善巧名言。所以人道是值得珍惜的,因为我们要对生命产生重大的扭转,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听闻正法。为什么善得人身呢?因为这个人身的第六意识,是一个[有觉遍计执],他的觉性特别高,当然这个觉性特别高,造业力也就特别强。这个地方是把计度分别,作四种的分类,把[差别遍计执],分成有觉跟无觉。好,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