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因他而起,而他已经没有能力将之消灭,那么剩下的只有以死相抵了!
但是他黄宗汉不同,咸丰可是敢直接问罪他这个文官的。
当初被迫退出江南,固守江北就已经让他感到了压力,而这一次他绝对无法容忍自己战败而逃,这一逃,李鸿章和张国梁这种带兵将领没什么,顶多就是剥夺职务,但是肯定还会有一个暂署军务,戴罪立功的机会,现在的咸丰可没胆子直接问罪李鸿章和张国梁。
难道要突围退走?
为了一世清名不染上污点,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赎罪,当初如果不是他把余胜军从余姚县里弄出来,扔到浙北湖北去对抗太平军,那里会有今天的中华帝国啊。
在江苏,他一边安抚压制余胜军的扩张,一边又是辛辛苦苦抵挡太平军,算是维持了两年局面,功劳不算小,至于说后来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连续被破,那也是向荣等人的失职,和他关系不大。
继续守下去吗?
而更悲剧的是,今天一战里。虽然江淮新军虽然也死伤不少,但是江淮新军好歹是李鸿章麾下的新军,这打不过中华军的皇家陆军。但是一系列的撤退还是比较有章法的,这要是遇上中华军里的协防师,往往还能取胜,所以目前为止,江淮新军大量死伤是发生在缺口作战里,大约有四五百人。而后续城区作战以及城头作战反倒是没死伤多少。
这一夜,中华军和清军的战斗比白天时分更为激烈,残酷,为了阻拦清军突围,就连第一师也是付出了一定的伤亡。
但是很快黄宗汉就是给了他们答案:
至于当夜整个扬州城是火光冲天,尤其清军抵挡激烈的西城区更是被双方一把手烧了个精光。
但是让李鸿章发号施令?他们到不介意,因为现在这个当口谁都知道。江淮新军才是主力部队,他张国梁的部队虽然更多,但是战斗力羸弱,而德兴阿的几千人就更不堪了。
黄宗汉道:“两万八千人,如果能突围出去的话也不算少了!”
听到黄宗汉这么一说,张国梁等人面露喜色,当即张国梁就是率先道:“下官麾下还有两万人。现在突围的话大约能够汇集一万五千人左右。”
死伤最多的是张国梁的部队,已经是死伤、失踪至少三千多人。这些可都是张国梁多年一手带出来的部队,别人不心痛。他张国梁不可能不心痛。
这个时候,城内清军已经是大乱,西城墙的失守让扬州城内的守军失去最大的防御体系,只能龟缩在城区,等到傍晚时分,西城墙,南城墙,北面已经相继失守,不过好在东面由于第五军的攻击力度不大,暂时还能守住。
后来被委任为两江总督,为了扼制中华军的北上,重建了江北大营,汇集江淮新军,张国梁所部,德兴阿所部等五万余人驻防扬州,也算是守住了江北大半年的安宁。
但是这样一来,丢城失土的罪责就得背上,他黄宗汉一世清名绝对不能被玷污。
听到这,张国梁等几个人面露疑惑,后面的一些战略安排都还算妥当,这北逃后肯定不能乱跑。最好的就是沿着运河北上,然后在淮扬道淮安府一带继续坚守。依托淮安城死守北上运河通道。
“你们带走可以带走的人马,剩下的兵马我亲自来统帅!”
第三师和第二协防师在扬州城率先取得了突破,占据了西城墙后。
向来和德兴阿不对头的张国梁也是对黄宗汉道:“大人,此战非我等不用命。而是逆军太狡猾,数万将士拼死相搏,光光今日一战就死伤五千有余啊,实在是不能打下去了,再打下去可就全拼光了!”
黄宗汉心里头想着这些事,但是一旁的德兴阿和张国梁乃至李鸿章的脸上却是越来越急。现在时间不等人啊,距离天亮已经没有几个时辰了,现在还有夜色掩护,突围的话虽然会散乱一些,但是好歹有希望。但如果到了天亮,人家大军彻底合围之后,可就真的一点希望都没有,只能坐困等死了。
虽然黄宗汉没有明言,但是在座几人都是听明白了黄宗汉的心思,他这是要给李鸿章等人断后的同时,也是抱着和扬州共生死的决心啊。
但是现在,随着扬州城破,他过去多年的一切努力都随之化为东流!
怎么守?扬州城虽然大,但是城内已经没有和城墙一样的坚固防御工事,怎么抵挡潮水般的中华逆军?
李鸿章道:“我部损伤不大,状态也比较好,应该能汇集八千人参加突围!”
黄宗汉是一世名臣,他和张国梁这个老将领不同、和德兴阿这种满族权贵不同,也和刚爬起来的团练统帅,官场新秀李鸿章不同,他虽然也看重战略得失,但是他更计较一世清名。
德兴阿也道:“我这边也还能凑出五千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