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今天的军事会议里,可以看见汉特·威廉这个金发碧眼的洋人。
此外还有督练处帮办施清瑄,余姚县勇营里的督练处职权非常大,不但分管部队的训练事宜,同样还负责部队的作战指挥事宜,由于该部门极为重要,同时林哲手下的这些军官素质也都是暂缺类似参谋长之类的角色,所以该部暂时不设督练官,只有帮办一员,而营务官由林哲亲自兼任。
此番出征,林哲是把刚组建的十二磅炮兵连给带上了,六门十二磅的火炮以及弹药,足足需要一百多匹马进行拖拉,为了凑足这一百多匹马,林哲可是在浙北地区花费了不少功夫才弄到的。
广德的安危如何,城内民众的死活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他们关心的是自身的安危,想要的是如何消灭敌军。
副连长配属少尉军衔,肩章为红底色一道金边再加一颗金星;连长配属中尉军衔,肩章为红底色一道金边再加两颗金星。
另外营部直属人员,比如营务处的营务官,督练处的督练官,目前照比团长配属少校衔,而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军畜局、随营学堂各部总办,则是照比副团长配属上校衔。
而且余姚县勇营这样的装束在这个时代来说可以说颠覆了常规了,不仅仅异于国内的其他军队,更是把西方列强的军队都是抛在了脑后,最简单的就是军衔标示,这个时代各国普遍还停留在拿破仑时代,用吊穗肩章表示军衔、身份。
不过也不能因为他们的火枪以及火炮装备比例非常低就小瞧他们了,这年头的太平军训练有素,战斗力尤其是肉搏近战兵力的战斗力尤其强悍,他们之所以能够连接战胜清军,依靠的正式勇猛无比的肉搏战。
别的不说,看上去就够威武,光凭这么威武的军服,估计吓也能吓死那些流民土鳖了吧!
历史上要到1854年俄国才率先大规模使用平板肩章用以标示军衔、身份,后来各国才迅速跟进。
过往数月的行军、训练以及长兴之战中,尽管余姚县勇营都表现出来了远超当代国内其他军队的素质,但是依旧存在诸多缺陷,而让林哲最为不满的就是那一身军服。
初步制定了:二等兵、一等兵、士官、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将、中将、上将一共四等十二级的军衔制度。
军官常服为深蓝色双排扣上衣,深蓝色镶双边裤子,着长筒皮靴,戴防普鲁士的大檐帽。而士兵常服同样以深蓝色为基调,样式和军官常服差不多,不过上衣是单排扣子,镶单边裤子,灰布缠头,步兵、炮兵、辎重等着布底快鞋,打绑腿,骑兵着长筒皮靴。
这支由一千六百多人组成的余姚县勇营和数月前在外观上有着极大的变化!
扎营里的埋锅造饭、架帐篷,安排防务等事务自然有各级军官办理,林哲也不用在这上头费太多的心思。
除了步兵外,炮兵们也是吆喝着马匹拖拉着火炮前进。
基于诸多理由,林哲很早就开始准备新式的军服了,林哲是个后来人,脑海里自然有着大量后世现代军服的模样,所以他亲自设计的军服自然也就带有了浓厚的后世风格。
副团长配属上尉军衔,肩章为红底色一道金边再加三颗金星。
此时的林哲骑在马上,在他身前身后乃是大量的军官以及亲卫队的骑兵,在大路上,则是大量排成纵队行军的士兵们。
当然了,余姚县勇营在军服上的创新也是引来了诸多民众的惊讶和鄙视目光,当初在长兴县那边换装的时候,可是被长兴的百姓们指指点点,背后说着什么假洋鬼子之类的话,士兵如果穿着这套军服单独出门甚至会被小孩子扔石头。
此时,第一团团长石琅翼道:“我也同意这一点,根据我们之前得到的情报,敌军规模约莫在一千五百人左右,兵力和我们相差不多,不过他们应该绝大部分都是肉搏兵力,远程的火枪以及炮兵力量应该是极为弱小的,因此我建议后续作战里,应该继续发挥我们的火力优势,争取在中远距离上击溃敌人,打击敌人的士气!”
“广德那边虽然情况危急,但是既然太平军已经围攻了该城多天还没有拿下来,那么一两天内也不会改变太多,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救援广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都放在城外的敌军本身上!”说话的是督练处帮办施清瑄,此人同样是随营学堂的首期学生。
团长配属少校军衔,肩章为红底色两道金边再加一颗金星,以此类推,未来的副旅长、旅长可能配中校、上校,肩章为两颗星、三颗星。
汉特·威廉也是和其他军官们一样,穿着一身余姚县勇营的新式军官常服,佩戴着少校的军衔。
不管沿途遇上的那些民众怎么指指点点说他们是假洋鬼子,但是林哲看着自家的这支已经穿上了近代军服的军队,心里头还是很有满足感的。
但是太平军呢,其火枪的装备比例是非常低的,兵力以近战的肉搏兵力为主,火枪兵不多,火炮就更少了。
此外,老式的传统作战常服也是给部队的机动、行军带来极大不便,同时汉特·威廉还指出了最大的一个建议:“那就是这支军队看上去不够耀眼,鲜亮!”
今天在座的众人都是作战军官,包括第一团团长石琅翼、第二团副团长兼任第一连连长徐言青、第二团团长林安飞以及第二团副团长兼任第三连连长沈驰云。
石琅翼说己方要依靠远程兵力消耗并击溃他们,其中主要原因固然是要发挥己方的火力优势,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是说明了余姚县勇营目前不善肉搏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