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大栓道:“现在天太冷,我们在砌一座炭窑,准备烧点炭取暖。”
王诗成是化学专业高材生,瞬间明白了。问道:“你们在哪里学会烧炭的?”
汤大栓指着年轻一点的男人道:“他是我弟弟汤二栓,我们两人都来自东北,在我们家乡,烧炭太普通了,自然会砌窑烧炭。”
王诗成和高教授对望一眼,两人心意相通,一直担心群众过冬问题,烧炭似乎是个路子。
高、王两人请两人一起坐地下,详细询问。
汤大栓和汤二栓是亲兄弟俩,乡亲们平时就把他们姓去掉,亲切地喊两人大栓、二栓。
东北沦陷后,两人拖家带口来到关内,一路辗转,艰辛万分来到南京,刚刚过上几年稍稍稳定的生活,不得已再次逃难。
王诗成道:“你们烧炭御寒,这个方法很好。我们可以推广,让各个庄子老百姓都这么做,就请大栓、二栓两位大哥做技术指导。”
大栓动情道:“我们肯定愿意,我兄弟俩一直想为龙椅山做点事,但自己没啥本事,只有一把力气。如要烧炭,这个我们非常内行,我们在老家就是职业烧炭工。”
高、王两人大喜,回到队部,立即安排人把各庄队长及大栓叫到队部,说明组织烧炭一事。
各队队长一起欢呼。王诗成把朱泽宁和王大柱找来,让两人带工兵去协助各队伐木、砌窑。
高教授是建筑专家,王诗成是化学系高材生,两人又找到大栓、二栓详细问了一下烧炭过程。
高、王稍加讨论,就明白了烧炭原理。
高教授以原理为依据,结合他的建筑知识,进一步对大栓、二栓的炭窑加以改良,当晚就绘制出炭窑图纸,详细对大栓、二栓加以讲解。
大栓、二栓不愧是专业烧炭工,对炭窑改良部分一点即通,甚至多年的疑问也得到解决,高兴得手舞足蹈,对高、王两人无比佩服。
令王诗成没想到的是,10天后,第一窑木炭就烧制出来了,而且炭的质量相当好。
更让高、王吃惊的是,群众们没有自用,而是委托陈江河组织人手把炭拉到庐湖县城出售,不到半天,一车炭就销售一空。
陈江河又用所得货款购买了米面粮油带回山上并做了统一分配。
这下好了,各庄干劲更大了,现在反正不能播种,各庄几乎所有劳力都参与到烧炭工作中。
一窑一窑高质木炭被源源不断地拉到庐湖县、铁寨县等各地销售。甚至有中间商跑到龙椅山等货。
有了烧炭收入,山里生活物资全面缓解。
王诗成一直担心的粮食问题、过冬问题,因烧炭而得到缓解,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日,高教授、王诗成、张海青三人在队部议事,张海青是女生,在上海读书时购物买衣都比较注重品牌,这方面意识很强。
他对王诗成道:“我们的木炭这么好,要给它起个品牌名。把椅字拆开,就叫奇木炭吧”王、高两人哈哈大笑,当即赞成!
高教授又笑道:“就让我们龙椅山“奇木炭”畅销全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