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顺着洞口下去才发现,竖洞并不深,只有4米左右,然后又是个横洞。
这个横洞竟然有2米高,人可以直立行走,而且这个横洞是倾斜向下,走了将近30米远,又是个竖洞,竖洞更浅,只有3米不到。
如此或斜向下、或直下,终于到了底部。
底部估算距洞口垂直距离将近50米,王诗成居然看到微微亮光,用手电四周一晃,他惊呆了,这里哪是什么墓地,居然是个很大的溶洞。
他赶紧拉扯腰中的绳索,示意没危险,让高、张也下来,未等片刻,高、张就来到王诗成身边。
原来高、张见王诗成久未拉绳,而绳子却在不断延伸,担心他有危险,不等他拉绳示意,提前下来了。
三人同时打亮手电,发现这个溶洞高约15米,宽约50米,长约100米,而且有很多岔洞,有一条岔道透出微光,三人顺着这条岔道往前探索。
这条岔道高有3米,宽约2米,跑汽车都可以,而岔道上又有岔洞,三人一直走了将近500米,发现光线越来越亮,张海青兴奋地向前跑去。
不一会就跑到出口处,往外一看,下面是一条宽约100米的大河,河两边是起伏的群山,峰峦叠嶂,碧水如镜,水绕青山,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画廊。
洞口距水面约有5米高,河水清澈但看不见底,说明水的深度并不浅,偶尔有鱼跃出水面,宁静祥和。
只是水到了这面山崖处就没有再流向其他地方了,似乎是河的尽头。
王诗成明白了,第一次他和张海青两人站在山顶看到山中有一条大河伸向远方,原来就是这条河。
王、张二人只顾欣赏美景,好一会不见高教授,转头一看,见他正在看一口棺材,两人吓了一跳,刚才激动,倒没注意洞口放着一口棺材。
棺材已经腐烂,透过棺材盖破烂处,棺材里面几乎是空的,估计里面的尸体也风化没了。
张海青好奇地问高教授:“山洞这么高,古人怎么把棺材抬上来的?”
高教授道:“这口棺材是唐朝时代,你看到下面的河了吧,沧海桑田,那时这条河水位应该高,古人先用船把棺材运到洞口下面,然后人在洞口用滑轮、绳子把棺材吊上来。”
张、王对古人智慧赞不绝口。
看到棺材和崖墓,王诗成想到了牛雄飞,对高教授道:“南京青康社南堂堂主叫牛雄飞,是个人才,我们是好朋友,他对风水堪舆、寻龙点穴有研究。”
高教授望着洞外,若有所思地道:“我认识雄飞,他的确是个人才。”
张海青道:“现在南京沦陷,不知道他是否会有危险,记得他没有提前出城。”
高教授望着王、张二人道:“雄飞在南京,但他绝对不会有危险,我细说给你们听吧”。
王、张当然好奇,三人席地而坐,高教授缓缓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