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教学品大意是:指引人们如何行动,消除人们的愚昧昏庸,从而看清真谛的光辉
什么叫做昏寐不清即是虾、螺、蜯、蠹之类,隐身於不净之处,沈迷昏惑全性保身。 1
何处再有被砍斫致伤的可能心中烦恼便痛苦不宁。遭遇众人所遭之厄,全部都因昏眠所致。2
思想但不放纵无度,行仁之事随仁之迹,如此便可了无心忧,时常咀嚼涅槃的真意。 3
努力学习正等正见,正等正见乃世间明灯。它将使你得到千倍於常人之福,永远不堕罪恶境域。(四)
不要学习「小道」,从而信仰邪恶之见:不要学习放荡,致使增添欲望意念。5
认真修炼佛教的法则,诵读经法莫要杂乱:修道行事便无忧患,世世代代永远平安。 6
勤於学习统摄身心,时常谨慎所思所言:如此这般可致不死之境,邪行灭尽人生得安。(七)
不是正当切勿学习,此乃有益正当之思:如若已知何为正当之念,人生烦恼即可散灭。(八)
明白佛法可利身心,这便已经踏上善境;知道增进善的行为,便可称上贤明之人。(九)
开初明白道义之人,习学「灭」道加固这一知觉能力:努力消除自恣之心,使自恣之心灭少殆尽。(十)
这一努力目标可以强固人生之本,这一学习方式能使人中道而行;从此角度理解佛法意蕴,必将使意念、行动合宜适中。(十一)
学道必先制伏其心,然後方可统领善恶之念,废除贪瞋痴恚等世俗之情,这便是上等得道人。(十二)
学道之时,如果未得朋辈之人,又未获得益友之辈,宁愿独处坚守善德,绝不与愚偕居。(十三)
乐於严守佛戒学习道行,哪裏还要什么伙伴独守善德便无忧愁,犹如旷野大象自在无忧。(十四)
戒与闻二者俱善,哪个更好只有守戒方可使闻见有所著落,应该笃实学戒并且践行。 (十五)
学道必先护守「戒」德,关闭心意方可坚固,施福但不要轻意受报,努力践履戒律不要停顿放松。(十六)
假若有人寿至百岁,学习邪道心志不善:不如生命只活一日,聚精会神接受正法 。 (十七)
假若有人寿至百岁,供奉香火修炼异教邪术,不如片刻礼敬(佛法),坚守戒律之人其福无比。(十八)
能够执行的便说可行,不能执行的切勿空语:虚伪而没有诚信,智者必将抛弃这种德行。(十九)
学道应当先求理解,观察首先要明辨是非:接受了真谛应教诲他人,达到智慧的境界不再陷入迷惑。(二十)
披头散发习学邪道,外著草衣而内藏贪浊,蒙蒙懵懵不识真谛,犹如聋子倾听美妙的音乐。(二十一)
知觉人生大道可舍尘世三恶,以此消去人生众多毒怨;雄健之人超度生死之苦,犹如蛇蜕旧皮愉快轻新。 ( 二十二)
学习佛道而且多闻(佛法),坚持戒律,而不犯过之人,今生来世两世见誉,心中所愿皆可有得。(二十三)
学习佛道但孤陋寡闻,持守戒律,却又持守不完全之人,今生来世两世受痛,从而丧失本弘誓愿。(二十四)
学习佛道途径有二,常常亲近多闻(佛法)之人,依照真谛解释人生要义,即使偶有困惑但也不会偏邪。(二十五)
(田中)稊稗妨害禾苗生长,太多欲望妨害习学大道;芟除各种恶念,人生收获必丰。(二十六)
反复思考然後再说,说话言辞不要强硬霸道,佛法与道义之学说,言语之中切莫有违!(二十七)
善於习学大道之人不会违犯任何戒律,(他们)敬畏佛法明晓忌讳;刚见萌芽事态便知成熟之情,谨慎小心没有後患。( 二十八)
远离抛舍世俗的罪祸与幸福,努力地完成清净之德行:一生到老自我约束,如此便可谓之善学。( 二十九)
原典
教学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教学品者,导以所行。释己愚暗。得见道明。
咄起何为寐1螉螺蜯蠹2类。隐蔽以不净,迷惑计为身。 1
焉有被斫疮心而婴3疾痛。遘4于众厄难,而反为用眠。 2
思而不放逸,为仁学仁迹;从是无有忧,常念自灭意。3
正见5学务增,是为世间明。所生福千倍,终不堕恶道。(四)
莫学小道,以信邪见;莫习放荡,令增欲意。(五)
善修法行,学诵莫犯。行道无忧,世世常安。6
敏学摄6身,常慎思言,是到不死,行灭得安。(七)
非务7勿学,是发宜行。已知可念,则漏得灭。(八)
见法利身,夫到善方。知利建行8,是谓贤明。(九)
起9觉义者,学灭以固。著灭自恣,损而不兴。(十)
是向10以强,是学得中,从是解义,宜忆念行。(十一)
学先断母11,率君二臣12。废诸营从,是上道人。(十二)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13守善,不与愚偕14。(十三)
乐戒15学行,奚16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