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他进来!”
要说在这段时间里,鳌山卫最忙的是什么人,无疑是打井的工匠。在鳌山城内打出十口深井以后,他们又要在广袤的田地中,打出尽可能多的水井。这些水井,采取了压迫式原理,只要不断的按下开关,就能将水吸上来,和现代的手压井差不多。对于鳌山卫来说,这些手压井,就是对付旱情的最强大的武器。
张准点点头说道。
孟庆浩豪气干云的回答。
“明年秋天可以播种多少亩冬小麦?”
张准最后问道。
当然,这样的跨省操作,有点难度。跨省调动,要北京或南京吏部才有权力,一地的知府甚至是一省的巡抚,都是无法跨省调动官员的。但是,只要有银子开路,问题不大。行情也不会太贵,一千两银子可以搞定。宋应星只是一个小小的不入流,没有品级的教谕,将他调到山东来,担任一个九品或者是八品的芝麻官,对于他个人来说,也是很不错的升迁。宋应星并不是那种清高的人,升官自然是乐意的。
来自后世的张准,对于海军,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在没有空军的年代,海军乃是扩张的利器。只要想想,几百艘甚至是上千艘的战舰,往别人的家门口一堵,那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就算不打也能吓死对方啊!就算郑芝龙拥有几百艘的战舰,咱也有可能超过他!
卫学的待遇,和外面的官学差不多。一般而言,卫学中的学生分为三等,一等生叫“廪膳生”,只有几个人,每月可从卫学领取廪米六十斤,是最优秀的学生。二等生叫“增广生”,就没有粮食可领了。第三等称为“附学生”,是最普通的学生。
事实上,有一个人,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这年头,想真正做点事情,真是不容易啊!”
他编著的《天工开物》,重点收集的就是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先进技术。在这本书里面,宋应星已经提到了大型的农业机械。要是尽快的将这个人抓来……
“这一天,肯定会到来的!”
一纸调令,将宋应星调到张准的地盘来。
但是,建筑可以尽快的恢复原貌,老师却是非常难找。原来的卫学老师,早就自谋出路去了。这年头的文化人,只要肯放下身段,谋生还是不成问题的,孔乙己之类的另当别论。张准的脑袋上,还挂着反贼的头衔,一般的文化人,也不愿意来投靠他。
说着,双手奉上一封书信。
看来,宋德钢当初也没想到,事情会变成现在这样。就算张准也没有想到,杨文岳和刘泽清的吃相,这么难看。显而易见,两位大人往前线一站,下面的小兵小将,肯定是没有什么功劳了。一个是巡抚,一个是总兵,需要这样抢功劳吗?也难怪宋德钢在书信中,有点酸溜溜的口气,原来是他的计划也落空了。
更可恶的是,根据黄四郎等人的打探,宋应星还有个哥哥,叫做宋应升,是真真正正的朝廷命官,眼下是浙江桐乡县县令。要是强行绑架宋应星,宋应升不知道会有什么反应。绑架朝廷命官的亲属,不大不小也是一场风波。张准在江南没有什么势力,无法保证在绑架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毕竟,从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市附近)到长江出海口,还是有很长的距离的。
鳌山卫卫学兴盛的时候,文庙占地颇广,由牌坊、礼门、泮池、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建筑组成。内有学生额132名,置教授1人,学正一人,教谕2人,训导3人,司吏1人,斋夫10人,膳夫2人,库子6人。
张准的意思,是将宋应星弄到手以后,再通过他的关系,吸引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到鳌山卫来。只要有宋应星作为榜样,其他的文化人,就不会那么抵触。再加上丰厚待遇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刺|激,慢慢的能聚集到一批文人。不过现在看来,要将宋应星弄过来,还得费一些周折。
这个人,就是宋应星。
张准满意的点点头。
宋德钢的亲兵很快到来,行礼以后,恭敬的说道:“大人,我家将军命小人将这封信亲手送给您。”
张准情不自禁的微微感叹一声。
正在说话间,朱承泰忽然进来报告。
张准点点头。
张准问石真山等人。
张准再次皱皱眉头。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宋德钢没有找自己的师爷写信,每个字都是自己亲笔写出来的。他一个武将,斗大的字都不认得一箩筐,要亲自写完这封信,的确是难度不小。一张信纸上面,只有十几个字,每个字都歪歪扭扭的,好像是被乱刀砍碎的尸体。实话实说,写得比张准写的字还烂。不过没办法,要是换了师爷来写,诚意就要大大的浓缩了。
张准点点头,又问道。
以后,随着船坞的不断扩建,还会有更多的苍山船下水,水军的战斗力会越来越强。这时候的每个水兵,以后都将成为骨干,成为精英。因此,张准见到的每个水兵,都在积极的训练自己,提升各项技能,以便在将来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
张准暗暗的下定决心。
比如说,鳌山卫的卫学教授,就是从八品的官职。从不入流的教谕,变成从八品的教授,已经是很不错的升迁了。宋应星本人应该也满意。要是宋应星在研究农业科技之余,还可以将鳌山卫和灵山卫的卫学办起来,培养更多的有文化的人才,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