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皇帝也要顾及毕自严的名声。
或者顾及毕自严的目的。
锦衣卫的调动,必须由他来开头,否则就会令朝堂上形成风力。
历史上的魏忠贤,聚起阉党的焦点就在于,他他握住了东厂,间接的握住了锦衣卫。
此举,加剧了朝堂上的党争。
官员就厂卫分成了两派,被卷入了阉党与东林的争斗。
如果他同意了毕自严的“上书”,毫无疑问,不管毕自严是自愿还是被动,都会成为厂卫的代名词。
韩非子有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锦衣卫,就是这么一个器。
这个器,必须握在皇帝的手中,百官才会说不出话来。
“陛下,厂卫稽查天下赋税。”
这个时候,袁世振也出声劝到。
“必有人言厂卫横行,令陛下名声受损。待陛下百年之后,史书定然留下一段骂名。”
“臣以为,如此骂名,还是臣等担了吧。”
“朕死之后,那管他洪水滔天。”
看着两个依旧想要替自己背骂名的臣子,朱由校说出了一句后世的名言。
“朕不好生前生后之名,既为百姓君父,只念我大明百姓生死存亡。”
“骂,让他们骂。”
说着,朱由校伸开双手。
“骂朕与民夺利也好,骂朕亡国之君也罢。只要大明的黔首小民日子能过的下去,朕就是得一个暴君之名又有何妨。”
“。。。”
看着油盐不进的皇帝,毕自严与袁世振同时陷入一阵沉默。
如此坦然面对骂名的,不能说罕见,只能说古来少有。
“说说你们打算做吧。”
看着沉默的两人,朱由校没有再说自己的打算,而是转移话题问道。
“陛下。”
听到皇帝的问题,毕自严沉默了一下后,方才开口道。
“臣想请陛下从锦衣卫挑选人手,如度支司查贪一般,派遣往户部,令其稽查各府州县税赋。”
毕自严方说完,袁世振又补充上了一句。
“只负责稽查税赋”
“嗯。”
听到两人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
“那你们有没有考虑过,锦衣卫人手不足。”
说着,朱由校就掰着手指头给两人算了算。
“大明一百五十九府,一百九十三州,一千一百七十一县。”
“要派遣多少人去?”
锦衣卫人手再多,也不可能每个州县都派上一个人,其他衙门不要人了?皇帝身边还要不要护卫了。
能干事儿的人不够,远远不够。
“回陛下,民间自有人手。”
听到皇帝的问话,袁世振当即开口道。
“臣在两淮时,常见当地窝主,招揽江湖游侠欺压盐丁,臣到任后,拿出钱粮将这些人略作招募,护卫盐场,当地的窝主就不敢再肆意打压盐价了。”
“臣以为,可以让锦衣卫招募江湖游侠,拿着朝廷的黄册与鱼鳞册,对招当地官府的赋税去追查。”
说着,袁世振一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