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着脖子思索了一会儿后,朱由校摆了摆手。
出了事儿,一锅烩了。
刚好,辽东缺些文化人,去给那些个蛮夷教一教,什么叫做仁义礼智信。
“。。。”
看着皇帝不在意的表情,刘时敏有些疑惑。
士子论政,是朝廷风力形成的开始。
多少人的上位、失势,都是以士子论政开始,形成大势,逼迫皇帝不得不做出选择。
要么,强力镇压。
要么,选择妥协。
如今明显是在形成一个新的风力,这皇帝怎么选择不管呢?
难不成不懂?
想到皇帝平日里的所作所为,刘时敏摇了摇头。
那就是皇帝另有打算了。
想到这里,刘时敏低下了头,装作没思考过这事儿。
京城的消息,向来是瞒不住人的。
就在皇帝看到熊廷弼的军报时,仁寿坊,隆福寺隔壁。
这里是宣政司的衙门。
此时,宣政司司正洪承畴,正晒着午后的太阳,读着今日份的邸报。
自从京报推出后,邸报也改了版面。
邸报的正上方印着八个大字,朝事保密,禁止外传,这八个字是皇帝亲笔所书。
虽然字写的不是太好看,但皇帝亲题,却是表现出了皇帝的意思。
红头文件,别特么给老子拿着到处传了。
“张问达致仕,陛下恩准,令六部举荐新的左都御史。”
看着关于都察院的人事变动的叙述,洪承畴皱了皱眉头。
进京几个月了,洪承畴对这京城的水有多深,也算是有了初步的了解。
朝堂上的官位,尤其是六部九寺主官、佐贰官的位置,可谓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按照万历年间的潜规则,都是各党派达成平衡,推荐人选上为位。
但自从当今的天启皇帝上位后,四品以上官员,基本都是皇帝一人指定。
少有的几次由朝臣推荐,也仅是相关衙门主官推荐,皇帝根据其过往经历选定。
向这次,由六部推选,这种大规模的选定,却是第一次。
虽然现在的洪承畴踏入官场还没几年,但他身为一个政治投机客的本质却已经开始觉醒。
本能的,洪承畴就感觉这次皇帝让六部举荐人选有问题。
就在这时,一阵喧闹声打断了洪承畴的沉思。
“排好队,不要挤,各家先将自己的字号报上来,交钱拿了条子后,到隔壁凭条领取。”
宣政司的大门口,摆着一张桌子,宣政司的书吏正在登记收钱,发放凭条。
然后,交了银子的人带着条子到后院领取报纸。
一百份一包,一包二两银子,算下来就是一份报纸二文钱。
大明的工业程度,相当的发达,即便是这个价钱,宣政司还是有的赚的。
至于这些人将报纸拿去卖多少钱,也是有规定的。
京中一份不得超过五文,毛利三文钱。
至于说会不会有人拿着朝廷的报纸再版刻印。
京城的人不会这么做,脑子有毛病啊。
每月初十,二十,三十出一版京报,雕版大规模印刷,数量管够,不够现场给你印刷。
宣政司估算过,只要不缺纸张,半天就能印出十万份。
而如果用抄写的,一份下来成本能给你干到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