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大明皇后养成计划
带着俩小娘子搬到西苑的当日,朱由校就召见了外臣。
六部九寺主官、辽东巡抚孙承宗及诸将、顺天府知府董应举、天津知府袁可立、辽东转运使杨嗣昌、天津水师总兵沈有容俱在其中。
是的,依旧没有内阁辅臣韩爌。
现在韩爌直接被皇帝排挤出了决策层。
“臣等恭请圣安。”
徐婉儿看着在场的臣子有些紧张。
虽然不知道朱由校为什么召见前臣的时候,要她这个皇后在场。
但徐婉儿觉得自己不能丢了大明皇后的脸,板着小脸,乖巧的坐在皇帝的身边。
感觉到了身侧佳人的紧张,朱由校捏了捏徐婉儿的手,示意对方放松后,方才挥手让众人平身。
至于说为啥要徐婉儿在场?当然是防止发生张居正或者北宋末年那档子破事儿呗。
同时,在场还有个异类,那就是袖子中一直带着个算盘的毕自严。
“戚金所部,守护沈阳不失。”
他的目的,不是反对皇帝改了赏赐方式。
“首功三军,参战之人,人赏银币十枚,阵亡及伤残将士,抚恤银币五十枚。”
然后,上来一个宋徽宗。
听到了皇帝的话,默默的扒拉起了算盘。
听到孙如游的话,朱由校看了一眼孙如游,沉思后道。
见到其诸部主官都同意了皇帝的赏赐发放方式,兵部尚书黄克瓒最后一个拱手赞同道。
这惩罚机制下去,税绝对能收的上来。
“士卒升迁功绩之算,依照前制。”
“好不容易打了个胜仗,兵部定的赏赐,显的抠抠搜搜的。”
“诸位觉得,朕如此犒军,如何?”
“既然各地士子还未进京,那恩科之事放在今秋吧。”
看到两人的动作,朱由校轻笑一声道。
听到皇帝的话,在孙承宗的带领下,一众从辽东回来的人连忙跟随孙承宗站起来躬身谢恩道。
“但顺天府改制、缺员之事,厄待解决。今日回去后,礼部传诏顺天府,依前番国子监恩科之例,再开一科,就叫做官考吧。但凡有秀才功名在身者,俱可应考,以分数高低排序,授顺天府内新设众职。”
听着周应秋拿出一份新政总纲给在场众人宣读,天津知府袁可立捻着自己的胡子低头思索着。
“县内增设税务、巡检、刑名三局,分别负责税务、治安、审案之务。”
闻言,朱由校一挥手,面上写着不在乎的道。
清流根本就什么事儿都做不了。
宋神宗二次变法,王安石新政得到推广。
听着皇帝对辽东之战的叙述与定性,坐在孙承宗身后的秦邦屏众将不由得都挺直了腰杆。
“陛下前番为官员实俸、涨俸,又明旨废优免之事。如今,吏部已选定四县知县,然其下乡官却无法选出。”
听到皇帝杀气腾腾的话,吏部尚书周应秋与左都御史张问达连忙出列躬身道。
听到兵部给出的赏赐数额,朱由校没有先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而是问道。
皇帝还没问呢。
“其他诸位尚书呢?”
看到周应秋表示赞同后,户部侍郎袁世振也拱手道。
“更不要说,在围歼之前,虎皮驿外的一场狙击战,还阵斩老奴之孙杜度。”
军事他不沾手,既然是皇帝的主意,那就同意。
“朕前番已言,官吏合流,再无官吏之分,对于勇于推行新政的人,要优先提拔。”
“朕从内帑拿出二十万枚银币,助赏吧。”
“昔年,戚继光戚少保以鸳鸯阵大败倭寇,朝廷所发赏银,戚少保以职位不同,分主兵、辅兵、火头诸职分赏,与陛下所定首、中、末三功相似。”
皇帝多发钱给下面的士卒,这是好事儿,没理由反对。
啥破事儿?
“臣谢陛下隆恩。”
听到皇帝的话,兵部尚书黄克瓒和辽东巡抚孙承宗都略显示紧张。
“围歼建奴两白旗时,贺世贤所部骑兵阻断了建奴第一波回撤之人;秦邦屏所率土司兵,阻拦了建奴主力;尤世功、冉跃龙等人率领的后续部队合围,毙敌于边墙之内。”
不过,他总感觉事情有些不对。
“回陛下,臣已具本,请皇上御览。”
以为皇帝这是要克扣赏银了。
“臣领旨。”
“陛下,如此赏赐,恐与我大明祖制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