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突兀,也很奇怪。明明景慧已说出了道衍的来历,却为何又问上这么一个问题?其实这就是禅宗的“参话头”、“打机锋”了。
“咱们呢?”
封帖木一下子就懵了,豆大的汗珠从额头冒出,急忙去看景慧。还好,石百户说完了话就转回了头,没有瞧见他因做贼心虚而失态的这一幕。
再看道衍时,赵忠的神色已大又不同,笑道:“小和尚佛法高深,年纪轻轻,莫非竟已勘破生死了么?”
景慧的回答让赵忠更加奇怪,他答道:“非也。”
“明明光了头,偏拜道士学。这和尚不是个好和尚,拜了个师父唤作席应真,却是个牛鼻子。”
当下,他微微一笑,说道:“有劳石将军路上护送。这份情谊,只有改日再谢了。”
景慧定睛一看,却是不觉奇怪。见来人大约二十来个,有开路的衙役、有跟随的官员,众星捧月似的簇拥着中间一人。而这中间一人年龄不太大,观其衣着,也只是穿了一件绯色的六品官袍,腰边挂了个银鱼袋,品级并不高。
封帖木心中砰砰直跳,脸上装出一片欢喜,控缰的双手因太过用力,已握得发白。他干笑了两声,说道:“这一路上真是有劳石将军了,辛苦辛苦。”转了转眼珠,貌似殷勤地问道,“不知将军晚上有事么?”
“参话头”,是禅宗学佛的一个手段;同时,有时也是一种和尚之间“斗法”的手段。毕竟赵忠管理益都佛道多时,且也跟着喇嘛学过佛,对佛教较为熟悉,所以对此也算略懂。抛了一个“话头”出来,等道衍接口。
时当下午,阳光灿烂,城门口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不时还见有穿戴文官袍服的人,以及披挂铠甲的军中将校进进出出。但不管是寻常百姓,抑或文武官员,当出城的那支人马经过处,无不躲避一边。不少百姓跪拜行礼。
赵忠接着问道:“如何来的?”
石百户点了点头,向封帖木和景慧拱了拱手,笑道:“分院的意思,想必两位都听清楚了。大人们知道两位路上辛苦,安排的很体贴啊。封秀才,这就请吧?……,景慧大师,既有赵大人亲自前来接待你,俺们也算功德圆满,底下就不陪你进城了,……后会有期。”
两队人已经很近了,相隔不足百步,分别停下。
不等道衍回答,景慧插口说道:“大人行行好,快莫问他师从何人!”
“怎么?”
这会儿正是下午,阳光毒辣,才站了没一会儿,赵忠已然出了一身的汗,他伸出手,请景慧上马,说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闻大和尚远来,本官特地请了几位地方上的高僧大德,此时都在衙门中相候。大和尚?请行吧。”
“真的?”
长洲,即今苏州吴县;穹窿山,也是苏州境内的一座山。
……
“陌上花开,缓缓归去。”
赵忠令他近前,并马通行,越看他的相貌,越是觉得惊奇;寻思他的经历,年少出家,本为和尚,却“私师”道士,更觉得不可思议,想道:“俺在益都管领僧道衙门,见过的和尚道士没有一万,也有八千,能做出这等行径的,却是一个也无。这小和尚绝非俗子!且容俺来试他一试。”
几句机锋,怎么扯到勘破生死上去了?
道衍年少出家,学佛多年,立刻明白了赵忠的用意,不慌不忙地答道:“从来处来。”
看着混在骑兵队中、面色苍白的封帖木远去,景慧有点担心:“老封什么都好,就是有些胆小。此时分手,最快,怕也得等到晚上才能再次与他相见。只希望他可千万别在这半天里露出什么马脚才好!”带着两个小沙弥,上前与赵忠相见。赵忠也驱马迎上。
赵忠微微蹙眉,想道:“欢喜而来?是因为来益都是为了弘扬佛法,所以欢喜?还是干脆这四个字其实只是一个拍马屁?因为来益都,所以欢喜?”他心中这么想,嘴上不能问,继续问道,“打算甚么处去?”
“从何处来?”“自来出来。”这一问一答,对和尚们来说实在驾轻就熟。古往今来,也不知已经有多少人如此对答过,说是老生常谈也不为过。别说和尚了,哪怕寻常世俗人在听了“从何处来”这个问题后,恐怕也知道该如何回答。道衍的这个回答并无新意。
他拿眼观瞧景慧,心道:“济宁战乱,曹州战事未平。好一个胆大的和尚,就敢深入数百里,远来我益都。看其相貌,方面大耳,倒好似个有道的高僧。”还了一礼,笑道,“大和尚横穿战区,西来益都弘扬佛法,不惧路途迢迢,不怕兵火祸及,果然大慈大悲,真不愧梵琦禅师的高徒。”
寻思已定,赵忠开口问道:“和尚甚么处来?”
“这又是为何?”
——这杀气不是杀人后的杀气,而是单纯就相貌而言给人的一种感觉。换而言之,看着不像个和尚,像个凶人。
“哈哈。”
分枢密院?
有忐忑不安的,有带点好奇的,有故作镇静的,有长出了一口气的。姓石的百户驱马走在最前,回头笑了笑,说道:“益都已经到了。封秀才、景慧大师,如果顺利的话,也许今天晚上你们就能见着陆大人了。”
景慧带来的这两个小沙弥,年纪都不大,一个十几岁,一个二十来岁。十几岁的这个相貌平常,二十来岁的这个颇具异相。头如虎首,面色蜡黄,一双三角眼,身形高大,尽管穿着僧衣,却给人扑面而来一股杀气。
“命我等先把封秀才送到陆府,随后去分院上交军令。”
石百户与封帖木等也注意到了这队人马,都一边挽辔缓行,一边注目观望。这队出城的人马正是往他们这个方向来的,不多时,两边相遇。
“噢?”赵忠来了兴趣,问道,“不知小和尚法号为何?”
“他与贫僧同乡,皆为长洲人,俗家姓姚,叫天禧。年少出家,年十四即入了长洲妙智庵为僧,后在穹窿山福臻禅院落发受戒。如今法号道衍。”
“欢喜而来。”
“去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