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八九,他定然就会联合田丰,提出请主公交出小毛平章来。”
什么叫“名正言顺”?他们这才叫名正言顺。海东再有借口、再有“其实”,没有“名”,也只不过是外来户。
倒是拐弯抹角地向刘十九打听过。可是刘十九既然连赐婚之事都不肯说,牵涉军机更不必提。什么也没给他说。使者回来前,也曾经为此,专门又去找过沙刘二。可惜,尽管沙刘二在安丰的地位,较之从前,确实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但是毕竟他挂名的官衔还是辽阳行省平章,朝廷高层中的一些秘密决定,他也是还没有到能够直接接触的层次。
邓舍接口说道:“我也曾与他去信,也不知是因他忙的脱不开身,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他却没有给我有回信。”
蒙元的圣旨,很多用的都是口语。宋政权造的虽是蒙元的反,在圣旨方面倒是没甚么改动,一样也是如此。不需要有什么学问,就可以听得明明白白。——那刘十九本不识字,圣旨上的内容早就背诵流利的。举个圣旨放在眼前,无非做个样子罢了。
“又且,益都丞相虽是田丰,若论名正言顺,田丰又岂能与小毛平章相比?而刘十九,又岂会不知小毛平章现在哪里?他为何只提田丰,对小毛平章只字不言?如果说,他是真的想在益都长待下去,做个货真价实的益都丞相的话,他绝对不会不提小毛平章。
却不知,刘十九到底带来了小明王怎样的旨意?
“棣州路远。大人若去棣州,那五天之后,我怎么给大人答复?”
“正如臣适才所言,为何安丰前边刚刚说令由主公‘节制’益都,后边就又紧跟着令主公协调两地、即日南下?这岂非便是再说,只要主公肯南下,则主公便有‘节制’益都之权?也就是说,安丰朝廷这是在以‘节制’益都之权,来换取主公南下。而‘节制’益都,不就是主公想要的名么?……,更且,再从刘十九的表现上分析。
只不过,宋政权本就起自草莽,刘项原来不读书。便是在安丰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会去注意这些礼节。况且出使外地,一路艰险?刘十九对此,也更是不在乎。只要够多,排场够大,看起来够威风就行了。他就满意了。要说,使团里也不是没有读书人,有给刘十九提过意见。刘十九一句话就把他们打发了,他只问:“谁是正使?”
刘十九仰头看天,说道:“天已不早。俺说去就去,这便启程。”邓舍赞道:“大人真雷厉风行。”吩咐臣下,速去寻两三乡导过来。并大大方方,拨了五百骑军,权且为刘十九的护卫,相从同去棣州。
“做什么买卖?”
次日一早,邓舍与海东群臣摆香炉、置香案。刘十九宣读圣旨。
两人相对而笑。
邓舍见也问不出什么,像是不觉间亦然酒意翻涌,醉眼迷离,好似站也站不稳了一样,说道:“天时不早,且请大人安歇。”告辞退去。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那以殿下之见,南下之事,又该当如何?”
“令主公节制益都,此为何意?令主公节制益都的同时,又任了刘十九为益都丞相,此又为何意?任了刘十九为益都丞相,令主公节制益都的同时,又令主公协调两地、即日南下,此又为何意?
海东群臣里,最吸引使团诸人瞩目的,头一个当然便要数洪继勋了。洪继勋是为海东的谋主,本来就颇有名声。前不久,再又经过益都一战,出谋划策,助邓舍挫败了察罕,名声自然也就更大了。不敢说妇孺皆知,至少四海皆闻。洪继勋仍然是一袭白衣,与刘十九诸人相见,晓得他们是天使,稍微收敛了些倨傲的脾气,但是在别人眼中看来,却还是不约而同,心中都是在想:“清高孤傲,名不虚传。”
正是春耕时分,路上百姓很多。
“略有听闻。”
吴鹤年继续往下说道:“臣请再为主公分析刘十九的言辞举动。那刘十九,明知他在益都没根基、没实力,一点儿弯儿不绕,读过圣旨,就问主公要益都旧军。他又岂会不知,主公断然不会把士诚的旧部交给他的么?他肯定知道。他既然知道,又为何做此无用功呢?还是那句话,臣以为,他还是在提醒主公。”
“俺闻听,虽经益都一战,扫地王的旧部却还存有不少。陈猱头、高延世、刘果诸将,皆可称骁悍。不如这样,殿下只管再从海东调来些粮食、军械等物。俺虽目不识丁,若论文采,狗屁不是。然而,早年却也曾经跟随刘太保征战过沙场的,也曾经真刀实枪地与鞑子打过仗。也不需殿下亲征,也不需殿下南下,更也不需用海东的一卒一马,便由俺,带了扫地王的旧部,即日南下。殿下以为如何?”
刘十九是正使,不必去住迎宾馆。迎宾馆的布置再好,也比不上燕王府。邓舍便留他宿在府中,扶醉,送了他入房。刘十九又扯住他,絮絮叨叨说了好一会儿的话。看模样,他也是有些酒意上来了。邓舍反正已经醉了,想什么就问他什么。刘十九却胡话连篇,谈天说地,云山雾罩,偏偏就是不接邓舍的话茬,不往正题上说。
“棣州处在前线。田丞相脱不开身,也情有可原。什么最大?军事最大!也罢,他既然脱不开身,来不了。俺便亲去棣州一趟。”
不止十几面的牌子,还打起了许多的旗帜。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五颜六色,煞是招展。一边行,一边鼓乐齐鸣。配上随行扈从的二三百骑军,战马奔腾;使团中多半的成员乘坐的又都是马车,车行辚辚。种种的动静、声响混杂在一起,真真烟尘弥漫,震耳喧天。
然而,时不时却也会出现刘十九偷觑邓舍,恰好被邓舍发现;又抑或海东的臣子在与使团成员说话的时候,彼此两人都若有所思、心不在焉,所问非所答。每当出现类似的情况,大家都是干笑一声。谁也不点透,轻巧带过。甚而有之,还有主动为对方解释,帮对方找下台阶的。说一声:“锣鼓声太大,也难怪大人把话给听差了。”对方自然深表赞同,连连点头,说道:“是,是。确实声音太大。”
“综上而言,臣以为,他所以只字不提小毛平章,而却又如此急切地去见田丰,其实之根本用意,不外乎是专门做给主公看的。他是想提醒主公。如果主公答应南下便罢;若是主公不答应南下,……”
“若主公不答应南下。则他不但会联合田丰,请主公交出小毛平章,更会以朝廷、以小毛平章的名义,要求士诚旧部勤王。虽说士诚旧部如今已然多去了海东,但是刘十九若果有此举?”
刘十九如果真的这么做了,肯定会对士诚的旧部产生不小的影响。
“又怎样?”
“这叫臣不由想起了当年,主公还在双城的时候,关铎不也曾经用过相似的计策,派了姚先生来‘辅助’主公么?”
刘十九补充一句:“想来这几日,殿下定然会很忙。南下关系重大,毕竟要与海东诸公商议。俺便不多叨扰。五天之后,再来求见殿下。”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望了望邓舍身后的群臣,又说道:“棣州田丰,也是为益都丞相。却怎的没见他来?俺新官上任,不和他打个招呼不好。……”
邓舍微笑,说道:“刘大人也是英气依旧。”
有的牌子上写着:“奉旨出使益都。”有的牌子上写着:“大宋御史台侍御史刘。”有的牌子上,则写着安丰朝廷赐给他的美号;有的牌子上则写着“肃静”、“威武”之类。
一团和气的表面之下,人人心怀鬼胎。
“皇上在圣旨中讲了两件事。一件,任刘十九为益都丞相。另一件,把益都交给了咱们海东节制。同时,要求主公即日协调海东、益都两军南下。……,皇上的这道圣旨,臣品味再三,只觉涵义甚深。”
有人问道:“你的意思是说?若主公不肯南下,安丰那五千人便有胆入我益都境内?”不以为然,说道,“区区五千人,纵入我境,有何用处?”
“如此,多谢殿下。”
不多时,乡导来到。刘十九与邓舍一揖而别,也没带太多的使团成员,只挑出了三四人同行。其它的,则悉数留在益都了。昨天,邓舍亲去接了他入城;时隔一夜,邓舍又亲去送了他出城。
“殿下既然如此说,那俺初来乍到,也还真是不好再多讲了。但请殿下不要忘记,安丰朝野上下,十万军民,无不正翘首以待殿下!请问殿下,三天、还是五天?你必给俺一个准信。”
那使臣给邓舍的回答,模棱两可,他对此也并不甚了然。
“俺不带太多随从,只是轻骑快马,去与他见上一面,便即回来。五天的时间,一个来回,估计也就足够了。……,只是,俺人生地疏,对山东道路不熟,还得需要殿下给俺派个乡导,以为引路。”
有人插口,道:“正是。却也奇怪。当时关铎派了姚先生去双城,最终不但毫无用处,更是落了个‘偷鸡不成蚀把米’。安丰朝廷不是没有人才,却又是为何对此如视而不见,好的不学,一定要去学关铎的故智?重蹈前辙?如今,主公虽非益都丞相,益都之军政却早已皆落入了我海东的掌控之中。是无有其名,却有其实。
“三五日内,我必给你一个准信。”
邓舍默然不语。
“哈哈。”
也就所以,刘十九此来,是否带的有小明王令邓舍南下的圣旨,也只有等他到了,答案才会揭晓。
刘十九所住之处,恰与他的房间遥遥相对。
他顿了顿,又道:“前日,听主公说,安丰使团此来,有五千人陪从护送。现今停在徐州一带。那里已经是浙西的地盘了。使团既已入我益都,而彼深处敌境,兀自不肯退走。又是为何?所谋者何?
“殿下心忧朝廷,乃心王室,忠心耿耿,以至不顾益都、先济安丰。种种作为,委实叫俺佩服。殿下的难处,俺已尽知。益都也确实缺粮、缺军饷。但是,安丰之危,却也是迫在眉睫。如何才能既解安丰之危,又不会令殿下太过为难呢?俺有一策,不知是否可行?”
“粮食不足,我益都军械也是不足。便在大人来前两日,我从军报上看到了濠州失陷的消息,又因担忧朝廷,从我不多的粮食、军械中挤出来了一部分,已经遣人送往去了安丰。请刘平章转交呈献给皇上。我益都本就缺粮、缺军械,这批挤出来的物资再又刚刚送走,更是雪上加霜。我虽也很心急,但是估计短日内,怕还是难以南下。”
两人又相对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