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当时还算太平,现在宇内大乱,今时不比往日,故此更不能轻易去寻察罕的支持。试想:察罕本就风光无限,皇太子若再推波助澜,由他借助自家的影响,成一枝独秀,发展到最后,这日后的域中,究竟谁家之天下,怕还真说不准。
“尤其我海东的军队,乃主公一手创建,别说任纳哈出为知辽阳行省枢密院事,任三宝奴为海东行省左丞,哪怕再把辽阳行省左丞等等的职务,也悉数交由她的人来担任,充其量不过傀儡罢了。海东的实权还是在主公的手里。
听起来有些道理。众人的目光同时转向邓舍,邓舍斜倚座上,远望堂外,沉思不语。
“因此,奇氏的这两点要求,前期的重点当在迫使主公由暗转明。以臣之见,答应了她也无妨。只要主公答应,她便会挑拨察罕与孛罗内斗,对我海东实则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不为?”
去年五月,皇太子奏请巡北边以抚绥军民,看似为国分忧,勤于政事,实则呢?往深里根究,不排除他有借此发展个人势力的念头。只不过,最终因“御史台上疏固留”,他没能成行。
那么,皇太子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大的势力,为什么还没办法强迫元帝“内禅”呢?原因有三个。
“至于攻略山东。主公大可以暂时先与奇氏虚与委蛇,继续派遣使者,与她来往谈判,拖延时间。如此,我既得起利,又免其弊。一举两得。”
他问罗国器等人:“诸位以为如何?”
“综合以上,对他们来讲,事成,得利;不成,无损。只要主公把诚意拿出来,臣敢断言,奇氏与伪元皇太子必然同意。”
邓舍虽远处海东,对大都的宫廷争斗还是有些了解的。
“并且,察罕一支独大,势力远过孛罗,对元廷来讲,压制察罕不过早晚的事儿。换而言之,主公的请求,对他们来讲,其实顺手之劳。顺手之劳,却可以换来主公的甘愿为皇太子造势,就好比人在家中坐,元宝天上来,为什么不去做?”
首先,朝堂上忠诚元帝的臣子还有很多,如御史大夫老的沙等。老的沙是个色目人,为当今元帝的母舅,忠心耿耿。
※※※
当今元帝在位已久,奇氏之子爱猷识理答腊自至正十三年被册为皇太子以来,至今已近八年,春秋日盛。
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元廷的半壁江山之所以能得到保全,之所以能从小明王、刘福通的手中夺回、光复,可以说差不多皆为他一人之功。有这样大的功劳,功高震主,他会把皇太子放在眼里么?
潘贤二自知,他在邓舍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及罗国器、杨行健这些人,表现的很谦虚,他说道:“名不正、言不顺。‘名’之一物,固然重要。却不可拘泥。
他兼任枢密使不假,但是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管的是“政令”,却并不直接掌军。即便掌军,放在太平年月尚好,而今乱世,实际的军权在哪里?在地方割据军阀的手中。简而言之,在察罕与孛罗的手中。
至正十四年,元帝下了一道诏书:“敕: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凡奏事先启皇太子。”可以说,有了中书令与枢密使这两个官职,军国之事,皇太子便无与不闻,“皆其所临决”。
这并非不可实现的。
她的第一个条件的重点在迫使邓舍由暗转明,等于向天下宣告,他投降蒙元了。第二个条件的重点在安插羽翼、控制海东、辽东。使得皇太子可以借机掌握一些军权,壮大后党的声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若在其位,面对权力的诱惑,却就很难有人依然能做到不谋其政了。况且时值天下大乱,列祖列宗打下的江山眼看岌岌可危,而当今元帝顶着“鲁班天子”的美名,怠于朝政,荒于游宴,皇太子又正年轻气盛,加上奇氏野心勃勃,各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他难免就产生了篡班夺权的想法。
邓舍看完之后,楞了半晌,半天说出一句:“偷鸡不成蚀把米。”与纳哈出议和,包括开辽阳关防,他都可以接受。但是要他光明正大地去接受蒙元的任命,任皇太子在海东安插羽翼,根本没有可能。
“时帝益厌政,不花乘间用事,与搠思监相为表里,四方警报、将臣功状,皆抑而不闻,内外解体。然根株盘固,气焰薰灼,内外百官趋附之者十九。又宣政院使脱欢,与之同恶相济,为国大蠹。”
“奇氏会提出这么两个条件,实在出人意料。”罗国器道,“这分明是借鸡下蛋,想通过控制咱海东,来给她谋取私利。如果答应她,那咱便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处在了被动的地位,……”他摇了摇头,“臣以为,绝不可答应。”
察罕何等人物?风头正劲。
“如何翻个个儿?”
察罕的支持不能找。孛罗的支持难以找。
“请问潘大人,如果主公答应了奇氏,两个后果,该怎么面对?其一,主公便成了背主降敌的小人,且这个敌人还是胡虏,与我炎黄贵胄有血海深沉,势不两立。天下的英雄,会怎么看主公呢?会怎么评价主公呢?
但是,却有一点,罗国器问道:“难道他们就不怕白忙一场,最终主公食言,落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么?”
尽管这两个职务,虚衔大过实职,比如枢密院,掌握实权的其实还是枢密院副使等这些副手官职,皇太子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名义上的首脑,但是毕竟跻身入了朝堂中最为核心的决策权。
帝王心术,不外乎平衡二字。当今元帝深谙此道。为了平衡察罕,他一直以来,对孛罗都有或明或暗的扶植。孛罗既得利益,又何必多此一举,干冒天下之大不韪,跟着皇太子折腾呢?
明面上的理由,是因为孛罗实力太强,海东怕他进攻自己,希望能得到些许喘息的时间。实则邓舍之本意,是希望察罕能因此而暂时没有余力东顾益都,从而给海东吞并山东创造出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是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元朝有个惯例,凡立皇太子,则皇太子必兼任中书令、枢密使。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
太平知势不可留,为保命起见,他称疾辞职。拜太保,养疾家中。有台臣奏言,以为如今时事艰危,太平有治国的才能,不用太可惜了,“以师保兼相职为宜”,最好能够还兼任中书左丞相的官职。然而,“帝不能从”。
潘贤二认为,平衡察罕与孛罗的事儿,蒙元朝廷早晚会做的。有没有邓舍都是一样,至多,邓舍的插手,提前推动了此事的进行。所以只要邓舍肯许诺给他们好处,他们就绝对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