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万寿殿与一般的宫廷建筑不同,更像是庙里的大雄宝殿,因为齐国的兴化皇帝乃是狂热的佛教徒,对当和尚的性质要高于当皇帝,甚至好几次想要真格剃度出家,无奈一干大臣丢不起这人,不分派系的以死相逼,这才让皇帝打消了剃光头的念头……如果他知道秦国皇帝的现状,想必会在幸灾乐祸的同时,还会有些许的艳慕吧……
八月十五上京城,天高正黄昏。
太阳尚未落山,一轮清淡的圆月便高高挂在了东天。微风轻拂,布谷归巢,正是菊花遍野、稻谷金黄的拜月好时节。
耗费如此之巨,而收入又如何呢?
这事儿要从齐国的症结说起,齐国的问题在于四个字“入不敷出”。
但上官丞相明白从变法那天起,自己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因为变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改变了太多的祖宗成法。即便是成功了,还有可能重蹈卫鞅的覆辙,更别说若是失败了……还不得被那帮子权贵给撕了下酒?
这都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向来专心修禅、不问世事的皇帝陛下,终于禁不住那群皇亲国戚的聒噪,开始过问起变法的情况了。虽然老丞相历经三朝,门生故吏满天下,在朝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且又有百胜公的相知相许,即使皇帝也不能轻易动摇他的地位。
而支出太多则是因为朝廷冗官太多、军队空额太多。不针对到“冗官”“空额”,财政问题根本解决不了。但上官丞相的改革,反而是以增加国库收入为主,如此则不能解决财困。
失去了这样法宝,那些利益受损的士族豪门,更是大肆抨击新政,意欲除之而后快。虽然不敢直接攻击老丞相,但非难迫害起执行变法的官员来,却是不择手段、不遗余力的。
但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司马光认为,以上官丞相的见识,不可能只知道“开源”,不知道“节流”,之所以知而不为,是因为仅仅“开源”都有那么大阻力了,若是再“节流”、断人财路的话,恐怕会立时被愤怒的了达官贵族、文官武将给吃了!一天都变不下去……
再看地上那被压扁了的,乃是宫里的总管太监黄公公。只见平日里养尊处优的老家伙,疼的鼻涕都流出来了:“哎呦……祖宗唉,我这是巴巴出来给您抵灾呢……”
然而我们知道,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有时候甚至会背道而驰。齐国的变法经过头两年的蜜月期之后,问题开始一个个显露出来……
在最终胜负分出之前,结局还未可知,难道不是吗?
“还不把公公扶起来?”众人赶紧把黄公公扶起来,给他揉肩捶背,上官云鹤也拱手笑道:“公公别生气,老夫也不是故意的。”
在四五年前,形势便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如果再不变革,不攻自破!
齐国给予皇亲国戚,士族豪门,军、公人员极大的特权,允许其免交赋税、免服劳役。甚至是一般的乡绅土豪,也可以通过行贿地方官府,偷逃税赋。而这些不向国家贡献的特权阶层,却掌握着天下五成以上土地、七成以上的工坊、几乎全部的盐铁矿藏……
有人要说,这等好事儿为什么还要往外推呢?你以为不要还啊?
“杂家生不生气不要紧。”黄公公突然小声道:“万岁爷发怒了,相爷小心点吧。”
那老者身穿蟒袍、腰缠玉带,正是当朝一品太傅、左丞相上官云鹤、字明德是也。与四年前相比,他更加消瘦、原先花白的头发变成纯白,那保养得宜的脸上,也终于顽强的爬上了些许代表衰老的皱纹。
这些法令涉及齐国的士农工商兵等各个方面,繁杂异常,若是一条条剖析说明,恐怕得说个三天三夜,但究其根本,乃是 “开源”两个字。
而在具体散派过程中,对像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因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而人家中上之家还用得着借钱下苗、度春荒吗?
这篇文章一出,世人对王安石的评价陡升,许多高官显贵也许之为“国器”,纷纷感叹道:“假使上官丞相有临川先生的见识,天下属谁还未可知呢。”
王安石认为,有三方面原因,其一:“上官云鹤变法”所针对的只是皮毛,却没有触及核心问题──“支出太多”!
这个国家太能花钱了!内部方面,因为官员“征辟举荐”制度的盛行,致使世家大族肆无忌惮的在朝中安排子弟、享受国家奉养,甚至一些豪门的门子仆人,也能挂个县丞、主事之类的官衔,堂而皇之的领取朝廷禄米。
好在相爷不该遭此劫难,此时有人从门里迎出来,正好被上官丞相撞了个满怀,哎呦一声,便被直直撞到在地,当了相爷的肉垫。
是以在深思熟虑之后,上官丞相决定变法……
秦军如蝗虫般劫掠的,席卷了齐国的东方最富庶的三州之地,致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直接损失达数千万两之巨!
两队威武的仪仗,护卫着一辆华丽的大轿,在院子安静的等待。不一会儿便见着一位须发银白的清矍老者,从后院缓缓走来。
甚至仍由政府出资金,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鼓励商业发展。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抑兼并。”的目的。
……
管家赶紧陪笑道:“那是,相爷长命百岁,到一百岁还腿脚利索的跟小年轻……”话还没说完,便见老丞相腿抬得太矮,被高高的门槛一绊,便直直向前摔去,骇得众人全呆住了。
“青苗法”中可规定,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说官府强借给人家一笔根本用不着的钱财或粮食,到秋里却要人家多还两成,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不比开征苛捐杂税文明到哪去。
馆陶的《改良邹议》上说的明白,除了“开源”还要“节流”!通过裁汰政府冗员、缩减政府开支;通过严查军队空饷,减少军费开支。根据馆陶测算,如果节流做得好,军政开支至少会每年减少一千万两,国库又怎会拮据?
丞相府气度依旧,古槐树苍劲如故,只是忒的抵不住秋风的摧残,夏日那墨绿的冠盖,已经有些枯黄斑秃了。
而现在上官丞相仅“开源”不“节流”,就好比向一个满是窟窿的水桶里注水,又怎能注满呢?
所谓“开源”,自然是增加国家收入,具体说来,便是重新丈量天下土地,向原本隐匿不报的新垦土地课税;取消特权,向原本不交税的特权阶层课税,并让他们用赎金抵付劳役;由政府出资,向百姓借贷种子耕牛,促进农业发展;
但当各地勤王军队陆续开进京师,顺天府大索京城、搜捕间谍后,上京城的气氛不可遏制的紧张起来,物价漫天飞涨、家家紧闭门户,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样子……
大受鼓舞的上官丞相,在次年再接再厉,又颁行“市易法”、“募役法”、“裁兵法”、“置将法”等林林总总十三项发令,使第二年的税收又翻了一番!
司马光认为上官丞相实指望着,百胜公能在举国之战中毕其功于一役,把秦国主力一网打尽,从此对其予取予求,用秦国之财以养齐。这是一次赌上国运的巨大冒险,如果成功了两难自解;如果失败了,不过速死而已。
起初传的凶、信的少,人们对百胜公大人的信心已经到了盲目的地步,哪怕知道齐军败于牧野原,也天真而固执的认为,这又是老公爷“诱敌深入”、“瓮中捉鳖”的好戏,根本不相信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能将神祗一般的人物打落云端。
轿子一停,管家轻轻掀起轿帘道:“相爷,到了。”
因此国家庞大的开支,便全部落在仅耕种大齐土地不足五成的农民身上!这样的国库焉能不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