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命儒臣编辑孝经衍义一百卷刋行海内垂示永久顾以篇帙繁多虑读者未能周徧朕乃命专绎经文以便
诵习夫孝经一书词简义畅可不烦注解而自明诚使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师以教其徒口讽其文心知其理身践其事为士大夫者能资孝作忠扬名显亲为庶人者能谨身节用竭力致养家庭务惇於本行闾里胥向於淳风如此则亲逊成化和气薰蒸跻比户可封之俗是朕之所厚望也夫
孝经注义一卷
魏裔介撰裔介字石生号贞庵栢乡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乾隆元年追谥文毅孝经集解一卷
蒋永修撰永修字慎斋宜兴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平越府知府
【臣】等谨按永修督学湖广时辑是编与小学合刋名之曰孝经小学集解大全然两书合为一编是取圣经与宋儒杂纂之本相比伦矣於义殊有未协故仍析为二焉
读孝经四卷
应是撰是字敬非号敬斋宜黄人康熙己酉举人孝经类解十八卷
吴之騄撰之騄字耳公歙县人康熙壬子举人官绩溪县教谕迁镇江府教授
孝经正文一卷内传一卷外传一卷
李之素撰之素字定庵麻城人
孝经问一卷
毛奇龄撰奇龄见易类
李塨曰此先生说经之余録也先生自言曰学圣之功宜行不宜说惟经义是非极须论辨每思建讲堂集诸生议羣经得失而历求其人不可得遂尔中止此祗就问及偶然入记者登之於録【臣】等谨按奇龄驳诘朱子孝经刋误吴澄孝经定本辑成是书设为与门人张燧问答之词凡十条一曰孝经非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刘炫无伪造孝经事四曰分章所始五曰朱氏分经传无据六曰经不宜删七曰孝经言孝不言效八曰朱氏吴氏删经无优劣九曰闲居侍坐十曰朱子极论改文之弊反复辨论颇失诂经之体然其持论甚正恪守旧文则与变乱古经之习甚异矣孝经本义一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自序略曰间尝取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义因作本义一卷附在春秋参义後
孝经详说二卷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孝经三本管窥一本
吴隆元撰隆元见易类
孝经一卷
朱轼注轼见易类
轼自序曰元儒吴文正刋误参校古今文於朱子本时有更定轼裒益旧注附以臆见编於易斋三本管窥之後易斋三本者归安吴隆元所编今文本古文本朱子刋误本也
梁份序略曰是书不标目第自称曰朱某学公大臣也大儒也而撝谦若是
孝经集解一卷
张星徽撰星徽号北山永城人
孝星章句一卷
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启运自述曰传之十章君子无不敬也以下一百一十二字得之山西佛寺中疑为熊安生所传之本又曰王肃於家语言本文有见戴记者後人辄於家语除其文此章之阙亦必因本文见戴记而後人於此除其文也
【臣】等谨按熊安生北齐人其本恐未能传至於今启运之说未必有据至所增一百一十二字与礼记文亦小异今本孝经皆无之
孝经通义一卷
华玉淳撰玉淳见书类
孝经通释十卷
曹庭栋撰庭栋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采録自唐以来凡数十家徵引极博又旁证诸说颇为详备其大旨则力主古文而今文亦附载其【次】焉
右孝经
钦定繙译五经五十八卷四书二十九卷
乾隆二十年
钦定繙译四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至乾隆四十七年
以次告成
【臣】等谨按北魏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译国语孝经教於国人载於隋经籍志中特侯伏侯可悉陵学识拘陋未能徧及诸经我
国家肇兴东土所作十二字母於一切语音无不贯摄是编复以
国语详译诸经演明大旨微言大义紬译成章於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