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僧一道的出场,还带有治病的色彩。
主要体现癞头和尚给林黛玉、薛宝钗治病及二人同时出场给贾宝玉、王熙凤治病等几段故事情节上。
林黛玉、薛宝钗都需服&34;冷香丸&34;。不同的是,癞头和尚对黛玉之病是&34;口头医嘱&34;,而对薛宝钗是直接配药。
且都是以林黛玉、薛宝钗各自在不同的场景下口述,一语带出。
在第三回&34;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34;林黛玉被外婆贾母接进贾府时,面对贾府众人对她身体不好&34;不治之症&34;的疑惑,自己就主动说出了病情: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3岁那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我的病是先天的不足之症,需吃人参养荣丸维系,若要好,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一概不见外姓亲友。
书中第七回&34;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守府宝玉会秦钟&34;写道,周瑞家的与宝钗闲聊时,笑着说道:
为这病,不知请了多少大夫医治,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多亏一个专治无名之症的秃头和尚,说是这是胎里带来的热毒,需服用一个海上方&34;冷香丸&34;,要以一包药末子为引子。
而一僧一道同时出场治病,则是在二十五回&34;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34;。
贾宝玉、王熙凤二人中了马道婆和赵姨娘在背后使的&34;邪法&34;,魇魔附身急需救治的情况下,&34;双真&34;再现,书中写道:
从空中响起木鱼声,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一道联袂而来,癞头和尚念着谶语&34;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崇者,我们善能医治。&34;贾母知道后,令贾政把二人请到贾府为贾宝玉、王熙凤治病。
跛足道人先道,宝玉佩带的通灵宝玉,持涌持涌后,可治病,去邪祟,去冤疾。癞头和尚随之接过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34;青埂峰下,别来十三载也。人世光阴迅速,尘缘未断,奈何奈何……。&34;后又说了几句&34;疯话&34;,道:此物已灵,悬于卧室,除自己亲人外,不可令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好了。
在一僧一道联合施法下,果然,三十三天过后,宝玉和王熙凤的&34;魇魔&34;消除,得以重生。
四、救命
跛足道人单独出场,还体现一个&34;救命&34;的功德。
《红楼梦》第十二回&34;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玉祥正照风月鉴&34;写道,好色的贾瑞被王熙凤&34;毒设相思局&34;后,未曾醒悟,依然痴情于她,不久病入膏肓。
贾瑞将死,弥留之际,跛足道人携风月宝镜以&34;专治冤业之症&34;单独出场,完成曹公特设的&34;救命&34;任务。
于是,跛足道人以风月宝镜度化贾瑞,要他在三天之内,只能用镜的反面照自己,把握最后&34;起死回生&34;的机会。
这风月宝镜原本是一个宝物,不能正面视人下,是可以救人的。
只可惜,贾瑞不懂得知足,用镜子的正面、反面照个不停,他的爷爷贾代儒更不识宝物,反言宝物是&34;妖镜&34;,说&34;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34;。
未听跛足道人的医嘱,贾瑞最终一命呜呼。
五、隐喻
《红楼梦》中神秘出场的一僧一道,其实就是作者曹雪芹自己的化身。
这部长篇人情小说,是曹公根据自己的出身经历在自传体的基础上引入玄幻的神话传说,进行了大量的虚构和艺术加工。因曹公所处的时代是清朝&34;乾隆&34;时期,&34;文字狱&34;正在势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抓进牢房,轻则作品被焚,重则累及全族受诛杀。
因此,曹公创作时,只好虚以应对,借助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通过一僧一道两个神仙的出场,相当于献身说法,对社会世态百相娓娓道来,以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特殊的艺术手法揭示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
但曹公又担心小说写得过于玄幻,让读者感觉云里雾里,就通过一僧一道的出场,他们的谶语也好,好了歌也罢,或者是世俗的市井语言、迷信说法,无非都是一种&34;隐喻&34;,提示读者要好好把握小说的主旨和故事情节、人物名字等等带来的玄机,且由此埋下伏笔。
如:跛足道人携风月宝镜救贾瑞,曹公为什么要植入这一故事?
按理,图便宜无行止的纨绔子弟贾瑞色胆包天,痴迷于其嫂嫂王熙凤,用不着以这样的方式救他。
跛足道人之所以用风月宝镜救贾瑞,其实这是曹公自己内心真正的警示:
人要懂得知足,不知足,过于贪痴必然会害了自己,任凭什么宝贝,就是神仙凡也解救不了。
同时提醒读者看《红楼梦》,不能停留在表面,在了解《红楼梦》女性闺阁之情上的基础上,需更深层次地分析《红楼梦》揭示的玄机,才能读懂《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