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大靖朝的男人中,可是少之又少,更何况本人生的那么俊美,四十多岁的人了,说他三十岁人都相信。
如今他这个泰安伯做着户部侍郎的事,伯爵是正三品,侍郎是正四品。
按他的目标就是达到了退休的标准,去年四十五,他就跟皇上递了辞呈。
皇上不但没有准,还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他六十了还在忙,你一个四十五岁的辞什么职。
皇上能骂,臣子却不能回嘴。
他总不能说,“我已经有名有银了,就想出去走走看看,再回家陪陪老人。”
这些年,顺丰快递和香水生意、茶生意都做的很大,他们夫妻每年基本都有二十万的纯利。
除了明年一万两托寒山寺捐赠出去,其他的在各地都置了产业,遇上哪里有灾,他们都会默默的捐上不少出来。
二十八岁的景琛已经是余杭知府,官至正五品,两三年后有望调回京城。
清风仍在翰林院,却已是正五品的侍读学士,掌院大人对他特别关切,私下里,大家都认为他会是大靖最年轻的掌院。
未来的掌院大人,却在老丈人,丈母娘面前像个孩子,对娘子更是宠女儿一样宠着,没人不说明睿这个女婿选的好。
景轩、景涛三年前才中了同进士,如今都在附近县衙任职,云家人已经很满意了。
景安、景书目前还止步于秀才,乡试已经考了两次了,学问也不错,但就是不中怎么办?
都是二十七八的人了, 孩子已经好几岁,一度两人都想去书院教孩子去了,但他们祖父就是不同意,让他们再考两次,边读书边教书也是可以的,当年明清不就是这样?
明睿见辞官无望,干脆打算辞官前做点什么出来,比如水泥路?比如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还是算了。
五年后。
大靖朝第一条水泥路修成了。
老皇上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想想自己已经六十有五,能走能动的日子不多了,为什么还要日日辛苦批折子?
这一刻,他似乎明白了当年云明睿想辞官的心情,那家伙做生意挣了不少银,名利双收,的确是想歇一歇。
皇上甩手当了太上皇,却还是没准明睿辞官,五十岁的人,还是可以为他儿子忙几年。
明睿四十七岁那年当上了户部尚书,在他任上,大靖朝经济从没有过的繁荣,国库也是满满当当的。
他五十二岁那年,大伯走了,三个月后,伯娘也走了。
老爹一病不起,明睿用光了剩下的两瓶灵水,也没有救回老人的命。
三个老人都活了七八十岁,这在大靖朝属于长寿之家了。
有了云家的老人开头,邓家的四个老人也在两年内相继过世。
五十多岁的明睿终于赋闲在家,却是因为守孝。
人生匆匆数年,忙忙碌碌,有时候顾好了前程,却遗憾没有陪好老人。
等停下了脚步,才发现身边的亲人老的老了,走的走了,不再给你陪伴的机会。
连自己的枕边人也已经风华不再,你就是想带她到处走走,她却已经失了兴致。
这一年,云明睿跟几个哥哥们一起送了四位老人回老家祖坟山上,一年后回京,之后再也没有远行过。
这本书写了五个月,今天给书结尾,心中竟然有许多的不舍,说不出的酸酸甜甜的滋味。
这本书开的时间不算巧,正碰上了腊月、正月,但就是在这最忙的时候,我也没有断更一天。
因为有你们,有你们这些朋友们的支持和肯定,遇上卡文或者其他困难时,咬咬牙我也撑住了。
今天是我在番茄网上的两百四十八天,作为网文作者,我知道自己的写作还有许多的不足,但我一直在努力,请书友们相信我,下本书、下下本书会越来越好的。
再一次谢谢你们,谢谢所有看这本书的朋友,谢谢用户,谢谢爱吃蛋黄酒的徐徐图,谢谢爱吃鱼香嫰豆腐的张魁,谢谢张旭生,谢谢花草乐,还有北海那边的红树林……
道不尽我心中的感谢,只能真诚地祝福各位书友,一生平顺,大吉大利,心想事成。
有缘下本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