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因本目鱼类两眼同位头一侧,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故又名比目鱼。
在古代,这可是皇帝的专属贡品,一般二般的人想吃还吃不到。
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福州一家饭店用餐。
当时这家饭店在台江码头旁边,临江而建,风光秀丽,空气清新,饭店里生猛海鲜,海产珍品样样俱全。
咱乾隆皇帝喝酒喝美了,就命跑堂的伙计再打一壶福建老酒,要了一条当地的贴沙鱼下酒,想品尝一下福州的酒菜。
皇上老佛爷发话了,厨师哪敢怠慢,很快从鱼缸里挑选一条肥大且活蹦乱跳的黑点贴沙鱼,放在砧板上对半切开。
却不小心其中一半贴沙鱼竟然跳到闽江中,在江水中游来游去。
如此神奇的情景,哪能独享?!
厨师赶紧请乾隆皇帝观看。
皇帝见此景,说道:“怪哉!怪哉!此乃半边鱼也。”
在乾隆皇帝细细品尝了另一半鱼,觉得鲜美可口,风味独特,留香口齿,回味无穷,大加赞赏,叹曰:“朕在皇宫吃千秋百味,都不如这半边鱼也。”
半边鱼因此得名。
回京后,皇帝下旨命福州知府每年进贡鲜活“半边鱼”。从此,福州特产“半边鱼”名声在外,饮誉京都,故又称“皇帝鱼”。
其实,当时乾隆吃的,应该是鳎亚目里的舌鳎。
鲽形目里有3亚目9科约118属538种。而我们中国,产3亚目8科50属134种。
尾部明显的是鲽亚目,眼在左侧为鲆,在右侧的为鲽。
躯干部和尾部浑然一体的是鳎亚目,眼在左侧是舌鳎,在右侧是鳎。
还有一个不重要的鳒亚目,体轴扁平化和不对称程度上明显低于鲽亚目,仅1科1属3种,我国南方海域产1种大口鳒psettodes erumei,左倾右倾没准儿。
而鲽形目里最牛叉的品种,要属鲽亚目里的大西洋比目鱼。
英国《每日邮报》在2013年,德国钓鱼者马尔科在挪威钓到了一条重达513英镑(约233公斤)的比目鱼,打破了大西洋比目鱼的世界纪录。
在此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西洋比目鱼重量为419英镑(约190公斤),而这条鱼则重达513英镑(约233公斤),比一只野生大猩猩都重。当这条比目鱼上钩时,马尔科开玩笑说他钓到了“潜艇”。
由于这条9英尺(约27米)长的比目鱼对于马尔科的小船来说太大了,他和他的三个朋友在鱼尾巴上系了一条绳子,用吊车把它拖到了码头。
后来马尔科在国际钓鱼协会提交了申请,最终确定了这条世界记录。
敖海源钓的这条大菱鲆,虽然没有达到夸张2米多长度,但是目测也有个七八十公分的样子了。
单脚挑起来抄网,敖海源自钓自抄。
得亏这个抄网口径超大,要不这条大菱鲆还真抄不进来。
体长七八十公分,横向宽也得有个七八十公分。
用摘钩器把鱼嘴里的钩子小心翼翼的摘下来,别看这种鱼看着像躺平的,但是要给你一口,那小牙也够你喝一壶的。
“啧啧啧,这个体,恐怕没个六七年都长不到那么大。”
围观中的老丈人李国振感叹道。
拿来鱼尺一拉,鱼体长83厘米,宽78厘米。
从厨房里端出来一个电子秤,上秤一幺。
好家伙!73公斤!
这已经算是这个种类里的巨物了。
“这个必须得整活的,要是挂了就太可惜了。”
对此,所有人的意见一致。
这条船还有两个活饵舱,腾出来一个放满海水,小心的把这条大宝贝儿请进去,就算是安顿好了。
“你们说这算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呢?”
王海华摩挲着下巴问众人。
“既不算野生也不算养殖!”仇院在一旁解释道。
国内外大菱鲆养殖模式分为:室外开放式流水养殖、海面网箱养殖、室内开放式流水养殖和室内封闭式循环流水养殖四种。
初期大菱鲆主要采用三种养殖模式养鱼,一是采用过滤自然海水,冬季升温,夏季降温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能耗大。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深井海水养殖大菱鲆,整个养殖主要使用深井海水,夏季抽取自然海水,用井水调高温,使全年的养殖水温保持在113-20c,养殖13个月体重可达1000g左右,养殖17个月体重可达2000g。深井海水具有调温,防止污染,保持优良水质,节约能源等作用。
第三模式为采用网箱养殖,主要在我国福建沿海,在秋末冬初,海水温度在20c左右,将全长10cm左右、体重30g左右的大菱鲆,进行网箱养殖,亦带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海水网箱养殖是一种很好的流水养殖方式,水中溶解氧高,病害少,网箱养殖试验可以为大菱鲆养殖提供另一条途径,并通过网箱养殖,开辟了“南北接力”、“海陆接力”的养殖格局。
“这个种群,极有可能是网箱破损后逃跑出来的族群,在这里繁衍生息,结果被我们给截胡了。”
有好货就不要多聊了,继续开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