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百年,有且只有徐贞观可以赴约。
如今,佛道斗法既已结束,距离武帝城与大虞皇室的赌斗,便已不再远。
柴可樵笑道:
“那女皇帝未入真正天人,想来不是师父对手。”
武仙魁却道:
“却也未必,若其能在赌斗前晋级天人,以帝王龙气加持,却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柴可樵纳闷道:“师父不是说,她投身于政务,耽搁修行?还能更进一步?”
武仙魁却忽然说道:
“昔年大虞太祖的确惊才绝艳,非但自身武道强悍,毗邻人仙,更创下独属于帝王的晋级之法,聚集帝王龙气,以气运加身,只是第一,若能封禅洛山,未必无法更进一步。”
封禅洛山?
柴可樵愣了下,还想再问什么,却看到独坐断崖的第一武道宗师挥了挥手:
“去吧,接下来在山中闭关,出去游历一遭,你也该踏入世间境了。”
某个傍晚,临封道。
前往京城的官道上。
某处背风的山坳中,一辆辆马车停了下来。
身长七尺,年过五旬,文人打扮的宋举人跃下车,开始大声指挥家丁仆从去清理过夜的营地。
而后,这位当日与赵都安在太仓府打过交道的举人老爷,近乎殷勤地走到队伍中,一辆朴素却特殊的马车外,恭声道:
“先生,日暮了,赶不上前方村镇,只好在此过夜了。”
驾车的二十余岁的书童掀起车帘,一位身穿儒袍,外罩大氅,头戴方帽,颌下生着一蓬美髯的中年男子走下车驾。
当中年人出现的瞬间,后方走来的一名名年龄各异的读书人,纷纷齐声行礼:“先生!”
如此声势,引得附近也准备扎营露宿的陌生人纷纷侧目,不禁打探起来。
在得知这乃是“云浮道正阳先生”后,皆大为吃惊。
宋举人对此毫不意外,他抬起头,朝车驾后头望去。
只见正阳先生的马车后头,还跟着数十辆车驾,其中不少都是驴子或牛拉的板车,一个大车上,可以乘坐数人。
这还没算上骑马追随的,以及路上尝试步行跟随尚未掉队的那些读书人。
乌泱泱,足有上百人之多。
宋举人是在赵都安离开后一些日子,得知恩师正阳先生北上,途径临封的。
作为“正阳门下门徒”,宋举人当即以隆重声势迎接,这才得知,正阳先生竟从云浮道而来,此番欲要进京。这位素有“大虞第一隐士”,在文坛中的名声,几乎与太师董玄齐名,在南方声势甚至更大,隐隐有“南阳北董”之称的正阳先生在云浮道,是近乎当世圣人般的存在。
其于家兄墓前守墓多年,著书整理阐述历代儒门圣人言论,连科举考试阅卷都一定程度参阅他的注释。
可以说,几乎是整个大虞公认的,继董玄之后,下一代儒门泰斗的唯一人选。
其虽偏居云浮,却引得各地读书人前往朝拜,偶尔讲学,言论经弟子之口,足以传入庙堂。
守墓十年不曾下山一步的正阳先生,出山第一站,北上赴京。
消息一出,引得无数读书人关注。
正阳从云浮道走出时,身旁只有个书童。
与宋举人见面时,身旁的追随者就已有数十人。
宋举人有幸逢此大事,难以抗拒青史留名的诱惑,撇下家业,也追随老师北上。
如今京城在望,身后追随者,就已上百人。
沿途更不知多少文人士子观望瞩目,他可以想到,等一行人入京时,又会掀起何等样的轰动。
“都歇息吧。”
正阳先生朝众人拱了拱手,众人回以弟子礼。
继而,所有人极为有秩序地开始扎营,不少书生撸起袖子,去附近捡拾枯枝败叶,聚拢成堆。
等天光黯淡,晚霞散去,黑夜到来,天空蒙上繁星。
这片山坳中,以中年人为中心,已点燃起一簇簇火堆。
这些曾经听过正阳讲学,分散各地,如今追随老师聚拢而来的弟子们,纷纷从包裹中拿出干粮,烧水吞食。
宋举人因有家财,带了仆从,不必亲自做杂事,得以侍奉恩师。
他捧着烧热的餐饭,经过一簇簇火堆,来到马车前,朝盘膝于地,闭目冥想的中年人道:
“先生,请用些饭菜吧。”
内衬儒袍,外罩大氅,生着一缕美髯的正阳先生抬起眼皮,看了这个弟子一眼,没有拒绝他的好意。
伸手接过那只温热的瓦罐,手中捏起筷子,却没急着吃,而是说道:
“再过几日,就该入京,你们送到这里就该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