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道儒交锋
王禅一送别了秦国太子赢盘之后,很快就回到了齐都,这一次他没有白虎也没有骑马,十里路对他而言却并不是什么问题,可到了酒楼之后,却还是有些不好意思,此时晋王与孔夫子已经坐在桌在等着他了。
这是一个小酒馆并不在热闹的齐都大街,反而显得有此偏避,应该是晋国专门设立的地方,可以探察齐国的信息,也供齐人在此联络,但此时酒楼里并没有其它客人,也没有侍女奴仆,看起来晋王与孔夫子是专门在等他。
“晋王尊上、夫子让你们久等了,小子本来以为还会早来片刻,却还是来得晚了一些,有失礼数,实在该罚。”
“不晚不晚,是我与夫了先来片刻以候先生,正好与夫子闲聊一番治国之道,也算是大有受益。
想来先生送别秦太子路途遥远,来回奔波到是累了,正好本王已为先生斟好酒,先生当可受罚也可算是解渴一杯。”
王禅作揖行礼之后也是坐在桌边,一张不大的桌子上也摆满了刚上的菜肴,而王禅也不拒绝,端起杯来就饮了一杯。
“鬼谷先生到是真性情之人,老夫十分敬仰。
孔夫子边说边欲为王禅斟酒,可王禅却比夫子要快得多,自己已提起酒壶自斟起来。
“不敢有劳夫子,夫子这些年行走列国,传教弟子三千余人,都在列国报抱效,小子才是对夫子十分敬仰。”
孔夫子也是微微一笑道:“鬼谷先生见笑了,今日的孔丘已非当年之孔丘,当年孔丘自以为悟得天道,却不知这几十年来其实所悟只是人为之道,与天地之道相去甚远。
自秦国得先生提点之后,老夫再次拜会了老子先生,得他传教三日,受益菲浅。
老子先生才是明得大道之人,已达抱仆归一之境,超越天地,逍遥于世间,这世间之人已无人可比了。
不知老子先生此时可好?”
孔子也是故意透露王禅的师承,此事本来也是十分机密之事,外人少有知晓,可他如此问王禅,其实也是间接的告诉晋王,王禅师承何人。
而他夸讲老子,其实也在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名师出高徒,反过来又向晋王说明王禅的本事,以诠释自己刚才敬仰王禅的理由。
“师傅他老人家看起来尘世之事已了,此时已云游天下,或者是遨游苍穹去了,既然已通大道,就不会有恙与无恙之别,与天地同寿,有劳夫子掂记了。”
其实王禅十分清楚,老子道德经里说过“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说若说世间之人不尊大道,那么才会讲求道德,而德就是道法之用于人世之显,若失德则再讲仁,其次是义,依次类推。
只有世间之人既不尊道,又不修德,再次不讲仁与义,这才需要制礼约束。
而礼在这些品性里是最底层次的约束,讲求礼制,用礼制来约束,已经是忠信薄情之人了,那么君子应该是求厚而舍薄,处实而去华。
说明白一点,遵遁礼制的人已是忠信薄凉之人,而真正的修身呢,应该以德为尊,若是德修好了,自然包括了后面的仁、义、忠、信了。
老子教人是以德为本,而孔夫子教人却是以礼制为本,这就高下立分,一个治本,一个治标。
以礼制教人是本末倒置之举,而以德教人才是以本置末,所以老子不轻易援徒,是因世人难与达其真义,而孔子呢制礼教人,所面对的就是芸芸众生。
(而道德经所讲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又是两回事,在此也一一说明,关系到第四部分道法修为的境界问题。
道德经的圣人有几个描术,其一圣人不仁与百姓为刍狗,与上句天地不仁相对,所以在道家圣人的眼中,世间百姓无高无低,亦无尊无卑,与儒家讲求尊卑完全不一样,自然不会制礼,制礼以约束是为有为,与道法相背,所以而只讲求要世人修德。
德其实就是自然之道,故统称道德,遵循自然之道就是最高之德,而不是礼制尊卑,这也是道家与儒家的区别之处,道家崇善自然,儒家崇善礼制尊卑,而儒家自孔夫子得老子传教,所以儒家借了许多道家的理论来为儒家说辞,有偷梁换柱之嫌。
孔夫子的儒家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也是从道德经中借来的,道家修身讲求自然无为,儒家修身讲求尊礼守制,又完全是不一样的概念,包括后来的佛家思想,其实也是借了许多道家的思想来为其装裱,中华文化的源头,其实一直都是道家。
包括现在所存许多易理,其实都是用儒家想法来解,包括孔夫子所作系辞,非是依道德经诠释易经,当然也有可取之处,却带着浓重的人为之意,也带着目的性。
所以后世之人学易理,少有突破,其实是因为本身就加了儒家的条条框框在里面,无法真正的透析易经的真理,毕竟易经成书早于儒家的这此尊卑礼数,不可能体现儒家后来的思想,所以若是读者想学易经,最好抛弃儒家所解,才能领会易经真义。
其二,圣人抱朴归一,这里的一其实就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是一个意思,也是一个境界。
道生一,一可称之为无极,二可为阴阳,或也可为太极,用天地来代表,三,就是天地人三才,也可称之为三元,而这二生出来的三,其实就是人之始祖,有天地人之后这才生出世间万物,这是道家对宇宙苍穹的解释。
而抱朴归一之境,其实就已超越了天地之境,也就是太极之境,成为道之所生无极之境,所以圣人可以遨游宇宙苍穹,超越天地而再造天地。
而鬼谷王禅有一门道法就叫混天移地,其实已基本上若要练成必须达到归一之境。
达到归一境之圣人,也就才能无生无死,与道同存,在历史之上唯一无死记录的也就只有老子。
与儒家的圣人其实是两回事,而也因此与中国传统神话里中的人物才会相符,因为那些九重天等等其实就是圣人归一之后再造其天地,与世间天非是同一回事,这样领悟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错,老子已达圣人之境,通天彻地,自无生死之念,是老夫无悟道之心,自愧不如,到让鬼谷先生见笑了。”
王禅只用一句话就让孔夫子觉得自愧不如,也把形势扭转过来,他知道孔夫子此时身为晋王客卿,多少受之局限,不可能真正的把天下百姓视为一体,而且孔夫子讲求礼制尊卑,也对贫苦百姓少了些仁受之心。
“鬼谷先生不愧名师出高徒,怪不得能如此通透,随时掌握列国之变。
本王收到先生竹简,也与夫子商议,却也不明先生之意,可却相信先生为民之心,所以此次纵然夫子不愿来齐,可本王还是硬拖着他来了,就是想当面向先生请教。
来来来,先饮一杯,边喝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