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姜启的疑问,姜团给出的回答是,他确实想不到其他办法。
他的生活经验太少,自己想办法估计会把大夏带进沟里。而学过的历史和看过的影视剧也早已给了答案,他照着学就行了,真要自己想,那才是傻!
历史和影视剧告诉他,想把敌人瓦解,要不就用绝对的实力把对方打败,要不就用利益把对方捆绑起来。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大夏刚立国一年,就算有了火药,想在短时间内在不牺牲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干净利落地把匈奴打败基本不可能。
既然如此,就只能用利益捆绑了。
有句话叫“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
当匈奴大部分人的利益和大夏紧紧捆绑到一起的时候,匈奴不仅不会和大夏打,谁要打大夏,说不定他们会第一个不干!
而利益越捆越紧,紧到整个匈奴被束缚住再也挣脱不出去的时候,它自然就会变成大夏的一部分了。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姜启和臣子们琢磨着这句话,越琢磨越有道理,在天下一统之前,各个势力不就是如此。
有利则合,无利则分,结盟和敌对只有在需要时才会出现,各种漂亮的话和大道理只是让利益不显得那么庸俗而已。
想通这些,再去思考姜团说的“互市”,那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要用一只无形的大手,去扼住匈奴的要害。
君臣都认为这个提议很好,于是等第二次谈判依旧不是特别顺利的时候,卫绰适时地提出了“互市”。
兰征和卫纪琢磨了一下,发现这个提议虽然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但是也不是不能接受。
匈奴人和大夏人互相买卖,听起来谁也不吃亏,可是这话从大夏人嘴里说出来,他们又感觉不太对,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然而经济方面的事本就很少有人研究,更别提一直以畜牧为主的匈奴了,他们在经济方面的研究就是没有研究。
在没有经历过“互市”之前,让他们思考其中的危害,实在是有些为难人。
俩人想不明白,也不纠结,直接找上了姜团。
姜团这段时间经常无语,因为事情总会发展到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他不知道该怎么评论。
在所有人看来,他是大夏人,还是大夏帝王的兄弟,匈奴人竟然来问他互市是不是有什么陷阱,真不觉得问错人了?
“你们怎么就认为,我会给你们解惑呢?”
兰征和卫纪怎么会知道?他们早就知道了。
真以为他们和姜团见面后,说的话都是在逗趣、闲聊?不,那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也在通过那些话,认真判断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发现,姜团是很单纯,听不出来一些话中的意思,也分不清楚别人是不是对他有恶意,可他又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坚持。
比如,他话里话外都认为,匈奴和大夏一定可以和平共处。
草原和中原打生打死多年,现在有个人突然笃定二者可以和睦相处,甚至会融为一体,任谁听着这不是在做梦?
可说这话的是姜团,是可以预言的姜团,就不得不让人好好思考一下。
难道说终有一天匈奴和中原会成为一家?
顺着这个思路,再来看这个互市,就感觉很不一样了。
不管是直觉也好还是分析出来的也罢,兰征和卫纪几乎可以肯定,这是姜团提出来的。
在有预言能力的前提下,说出这样一个提议,一定是以后会有同样的事发生,还会对匈奴和大夏和睦相处有帮助。
只是这个互市不就是为了交易、买卖,怎么会跟和睦相处扯上关系?
而且如果匈奴和大夏融为一体,是天下大势的话,仅凭他们俩或许无力阻止,所以这次俩人不是来质问,是真的不懂想来问个清楚。
他们认为自己不带有敌意和反对,纯粹是好奇跟对方讨论这件事,以姜团的为人不会不告诉他们正确答案。
事实证明,姜团除了好奇他们为什么会问之外,别的什么都没想,直接说了。
当然他没想, 不代表别人没想。
之前姜启就派人来告诉他,要是兰征来问互市的事情,不必隐瞒实话实说即可,要是还问别的,只要觉得没问题,说也行,他们不会过多干涉。
姜启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认为就算匈奴现在看不出来互市的威力,以后也会看出来,到时候强制要求停止不是不可能。
为了避免那种情况发生,不如现在就说清楚。更重要的是,兰征和卫纪的表现,已经大大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他们以为匈奴单于和国师来到大夏之后,怎么都会拿出强硬姿态,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
然而除了说之前要求的那些事外,他们没有再提其他,甚至连那五万匈奴俘虏的事都没提及,好像给忘了。
至于挑衅、跋扈,更是一样没有。
而本来应该把脖子抬到天上去,传说会有各种骚操作的兰征,也无比安分。跟姜团在谈判时胡闹什么的,那都是小事,根本不会有人在意。
姜启和各位臣子认真调查了一下那俩人,又叫来宁松和姜团询问他们和对方相处时的细节。
最后得出结论,兰征和卫纪对匈奴真没有那么重视。
与其说他们是为了让匈奴渡过难关而来,不如说他们是带着其他目的来的,而这个目的,大概率又跟姜团有关系。
那俩人不注重匈奴,大夏人重视啊!
这次匈奴来的如果不是这俩人,走正常的谈判流程,大夏这边估计会走坑蒙拐骗的路线,先把互市开起来再说,等匈奴那边发现不对已经晚了。
然而来的是这两个看起来很深井冰却又无比聪明的人,既然如此,不如大家说开,说不定效果会更好。
有了姜启的首肯,姜团没多犹豫,兰征和卫纪一问,他就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