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张瑞图,带着另外的两位内阁大学士分管户部的毕自严,分管吏部的杨景辰,以及户部尚书程国祥,兵部尚书兼军令总长李邦华,来到了武英殿。
军政次长西宁侯宋裕德,军需次长张庆臻,军令次长陈奇瑜,也来到了武英殿。
众人的心里都明白朱由检唤他们来的目的,那就是要不要出兵吕宋,凭他们对皇帝的了解,十有八九肯定要出兵。
在场的众人,大多数都是主张出兵的,尤其是内阁首辅张瑞图和兵部尚书李邦华,这两个人是最主张出兵的,甚至比西宁侯宋裕德的态度还要强烈。
原因无他,因为对他们有利。
张瑞图刚刚接任内阁首辅,他自然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的。前任内阁首辅李国普在任时,蒙古归降,建奴覆灭,史书上必然是有他一笔。
现在身居吕宋的海外遗民遭到屠杀,请求大明出兵援救。
要是不出兵,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冷酷无情,人们不敢骂皇帝,那自然就要骂他这个内阁首辅。
而且,他这个内阁首辅是刚刚坐上,屁股还没捂热乎呢,要是因为这事被人弹劾,那可就太不值当的了。
更重要的是,他之前就攀附魏忠贤,被人认定是阉党,他属于是先天不足,要是因为这事被人抓住不放,加以弹劾攻击,就那群文官可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别人了,他还真不见得就能顶的住。
再有一点,张瑞图也确确实实想做点实事。以前李国普在任时,蒙古归降,建奴覆灭,还收复了半个日本,他在任时要是能收复吕宋,那也不失为是一桩美谈啊。
所以,张瑞图是主张出兵的。
兵部尚书李邦华,也主张出兵。
原来分管兵部的内阁左次辅孙承宗,也致仕回乡了,他作为兵部尚书兼军令总长是最有可能接孙承宗的班,成为军事委员会右副委员长兼内阁左次辅的。
若是此次收复吕宋,凭借此功,他这个兵部尚书定能再进一步。
李邦华本人,忠心为国,并不热衷于功名利禄,可是,他不功利,但是架不住他身边的功利啊。
他当了十年的兵部尚书了,身边早就围拢了一帮人,不然他也不可能坐稳兵部尚书长达十年之久。
这些人,都希望他再进一步,而且,他不升,占着位置,其他人也升不上去啊。
官做大了,有时候也身不由己,因为你身边已经形成了利益集团,就算是你可以放下一切,你想退,但你身边的这些人,可不一定能放得下。
而且这一仗下来,肯定有许多人要得到嘉奖晋升,他也不能拦着人家升官啊。
所以,李邦华也主张出兵吕宋。
其他人,像毕自严,杨景辰,他们俩关于军事上的事,除非皇帝主动开口询问,不然他们两个一般是不轻易说话的。
而西宁侯宋裕德,惠安伯张庆臻,包括陈奇瑜,则都是主张出兵的。
朱由检也是了解这些人的心思,所以,他也没绕弯子。
“浙闽总督范景文的奏疏,已经传阅京中各衙门了,吕宋的事,诸位想必也都知道了。”
“永乐年间,吕宋就已经从属于我大明,三宝太监郑和更是代天巡狩,册封了当地汉人许柴佬为吕宋总督,至今已有二百年了。”
“都二百年了,吕宋也该重新回归我大明了。”
“西班牙人联合当地土着,肆意屠杀我大明在吕宋的百姓,朕身为大明天子,尔等身为我大明公卿,若是放任我大明百姓于屠刀之下而不管不顾,那我等还有何颜面再站立于朝堂之上。”
内阁首辅张瑞图躬身道:“陛下爱民如子,实乃我大明百姓之福。”
“臣身为内阁首辅协助陛下统理天下政务,自当秉承陛下意志,激励士卒,筹措钱粮,兴起王者之师,讨伐不臣。”
朱由检点点头,看向军需次长惠安伯张庆臻,“惠安伯,粮草当方面可有困难?”
张庆臻躬身道:“臣斗胆请问,此次出兵吕宋,陛下打算动用多少兵马?”
“五万。”
“若是安南战事稳定,军需部可以保证五万大军一年粮草无虞,再多了,还请陛下恕罪,臣确实是无能为力。”
“能供应一年的粮草,足够了。吕宋气候湿热,适宜农业发展,若是成功收复吕宋,便可以极大的缓解我大明的粮食压力。”
人呀,绝大多数都是无利不起早。
当初收复日本,大明朝的粮草还是很拮据的,那为什么朝堂上下仍然支持出兵日本,甚至是勒紧裤腰带也要出兵日本呢?不就是因为日本有金银矿吗。
收复安南,因为安南的地形就是一条海岸线,发展海洋贸易,这是一条很好的补给线,收复安南,便可以为大明的海洋贸易提供极大的便利。
现如今收复吕宋,大明不仅获得了一块领地和海外补给站,同时还可以获得一个粮仓。
把利益关系摆出来,也可以使那些反对出兵吕宋的声音,减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