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祖大寿:两度降清的明末雄狮(1 / 1)

枫之羽 / 著

第五小说网 https://www.di05.cc,最快更新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

一、早年经历

祖大寿的早期军事生涯始于其继承父亲祖承训的职位。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随着祖承训因年迈而退出前线,祖大寿作为长子,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宁远卫指挥佥事的职务,这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了明朝的军事体系,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祖大寿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辽东巡按熊廷弼的赏识。熊廷弼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军事官员,他对祖大寿的推荐直接导致后者升任懿路备御,这不仅提升了祖大寿在军队中的地位,也预示着他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角色。

然而,祖大寿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万历四十年(1612年),当祖大寿担任宁远中右所(沙后所)游击时,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军事挫折。那年的十一月,蒙古朵颜部的首领蟒金儿率部突然袭击了明军管辖下的曹庄,造成了一场惨烈的战斗。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中,蒙古骑兵迅速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牲畜,明军猝不及防,220多名士兵阵亡。

事件发生时,祖大寿正在附近打猎,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这被视为严重失职。根据明朝的军法,临阵先退是极其严重的罪行,通常会被判处死刑。兵部据此提出,应当按照临阵先退的律法对祖大寿进行严惩,即将其斩首。然而,这一判决并未立即执行,而是等待了两年半的时间,直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的下半年,明神宗才下达了具体的处决命令,但最终是否执行,或者祖大寿如何逃脱了这一命运,历史记录中并没有详细的说明。

二、初抗后金

在明朝与后金的初战中,祖大寿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首次挥师南下,侵犯辽东,祖大寿随即被杨镐调动,前往清河、抚顺一带加强防御。两年后,他晋升为靖夷营游击,在辽东经略熊廷弼的指挥下,开始正面迎战后金的挑战。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后金对白官人屯发起攻击,祖大寿率部奋力抵抗,但因指挥上的疏漏,被熊廷弼认为“提撕不严”,遭受了四十军棍的体罚,并在辽东巡按陈王庭的参奏下遭到革职,但仍被命令戴罪立功,驻守浑河南岸。熊廷弼的这一举动,实则是出于政治考量,用以平息朝廷中言官的批评声浪。八月,祖大寿在得知后金再次进犯的消息后,主动出击,在浑河北岸的灰山与敌军交锋,成功将其击退,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敌决心。

到了十月,熊廷弼在离任之际,回顾了过去两年多的战事,对祖大寿的战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他亲手斩杀后金军首级多达三十余颗,积极向朝廷请愿,要求恢复祖大寿的职务。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辽沈相继失陷,祖大寿侥幸脱险,撤退至辽西,同年九月,他被升任为参将,接替因病离职的尤世禄,负责管理辽东巡抚王化贞的中军事务,成为了王化贞亲信之一。

然而,真正的考验出现在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后金大军压境,目标直指辽西广宁。祖大寿与孙得功受命前往救援西平堡,但在平阳桥遭遇后金主力,孙得功临阵叛变,明军陷入混乱,大败而逃。祖大寿率领仅存的六七百人(也有说法为八百多人)逃往觉华岛,这个岛屿因其家族产业而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此时,祖大寿的外甥白臂正在蒙古拱兔部落中服务,他一度考虑投靠蒙古部落以求庇护。

监军御史方震孺意识到祖大寿若降后金,将对山海关构成极大威胁,于是紧急行动,通过祖大寿的女婿吴良辅与他取得联系,展开招抚工作。祖大寿闻讯后,悲痛欲绝,最终决定归顺明朝,将家眷和一千五百名难民送至安全地带山海关,但自己选择留守觉华岛。辽东经略王在晋继任后,通过与祖大寿关系密切的阎鸣泰进一步实施招安计划,最终安排祖大寿与水师参将金冠共同守卫觉华岛,稳定了这一战略要地,也为后续的抗金行动奠定了基础。

三、驻守宁远

在明末的边疆防线上,宁远城成为了抵御后金侵扰的关键堡垒。天启三年(1623年),督师辅臣孙承宗派遣祖大寿带领觉华岛的七百士兵至宁远,招募当地辽人加入军伍,以增强边防力量。祖大寿在此地的任务不仅是扩军,还包括参与城池的建设。起初,由于对朝廷坚守宁远的决心持有怀疑,祖大寿在城墙的建设中并未严格按照标准施工,导致城墙尺寸缩小。孙承宗察觉后,制定了一套更为严格的城建规范,确保了宁远城的坚固,最终在天启四年(1624年)三月,一座坚不可摧的宁远城屹立于边疆之上。

祖大寿在宁远的驻守过程中,曾有一次因未遵从孙承宗的命令出塞招抚蒙古各部而差点面临军法处置。然而,这次事件在宁前道袁崇焕的求情下得以化解,从此祖大寿对袁崇焕心怀感激,这份恩情在之后的岁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孙承宗此举更多是一种策略性的警告,而非真心要惩处祖大寿,这也体现了当时高层将领在管理下属时的智慧与手腕。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城迎来了它的首次严峻考验。努尔哈赤亲自率军攻打宁远,祖大寿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参与了这场保卫战。他准确地判断出明军不宜与后金军在野外正面交锋,主张采取固守城池的战略,这一建议得到了多数将领的支持,并最终被袁崇焕采纳。在宁远之战中,祖大寿负责守卫南城,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有效的火力配置,明军成功击退了后金的进攻,取得了宁远大捷。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明军的士气,也稳固了宁远作为东北边防重镇的地位。

翌年五月,皇太极再度率军来袭,目标转向锦州。袁崇焕迅速调遣祖大寿与尤世禄,率领四千精兵驰援锦州。尽管在途中遭遇后金大军,被迫撤回宁远,但祖大寿与满桂领导的明军在宁远城外再次与后金军展开激战,最终迫使后金军撤退,成就了宁锦大捷。这些胜利不仅巩固了关宁锦防线,也为祖大寿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和晋升,他先后获得了升职和奖赏。

崇祯元年(1628年),皇太极试图通过书信与明廷沟通,祖大寿对此保持警惕,将信件上报朝廷,展现了他对于国家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同年内,他被调任为前锋总兵官,挂征虏前将军印,驻守在关宁锦防线的最前沿——锦州,成为抵御后金、收复辽东的重要力量。

四、回援关内

己巳之变(1629年)的发生,标志着后金对明朝腹地的直接威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皇太极率军绕过宁锦防线,从蓟州边外突入长城以内,直逼北京,整个明朝朝野为之震动。在这危急时刻,袁崇焕与祖大寿迅速做出反应,率领关宁军驰援京城。祖大寿建议直接奔向蓟州,以保护北京,这一策略得到了袁崇焕的认可。随后,祖大寿在广渠门外与后金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成功将其击退,展现了关宁军的强大战斗力。

然而,正当战事稍有缓和之时,一场政坛风暴悄然降临。在与崇祯帝的第二次召见中,袁崇焕突然被捕,这一突发事件令在场的祖大寿感到震惊和恐慌。随后,祖大寿与何可纲率领一万五千名关宁军东返,名义上是出关作战,实则因对朝廷的不满和对袁崇焕命运的担忧而返回关外。这一举动引发了朝廷的忧虑,新任督师孙承宗派遣总兵马世龙带着圣旨和尚方剑前来劝说,祖大寿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要求赦免袁崇焕、惩治奸臣并补给军饷,否则拒绝返回。在经历了妻子或母亲的劝告、袁崇焕狱中书信的激励以及马世龙的招抚后,祖大寿最终接旨,于十二月十八日抵达锦州,约定领兵西援。

崇祯三年(1630年),在孙承宗的盛情迎接下,祖大寿率军进入山海关,准备再次投入战斗。面对后金的挑衅,祖大寿斩使焚书,坚决拒绝了后金的和谈企图,展现了他不屈的斗志。在孛罗岭的激战中,祖大寿麾下的将领们再次击败了后金军,为关宁军赢得了关内军民的信任。随后,崇祯帝发帑银犒师,升祖大寿为太子太保,孙承宗更以“壮烈忠肝”四字制成金匾,悬挂在祖大寿的厅堂之上,以表彰他的功绩。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孙承宗命令祖大寿出兵收复被后金占领的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五月,祖大寿誓师出征,与多位总兵会师于滦州城下,经过激战,明军终于在五月十二日取得了胜利,后金军在大雨中溃逃,明军趁机追击,斩首众多,取得了遵永大捷。阿敏在得知明军收复滦州后,匆忙撤离永平、迁安,祖大寿与马世龙奉命追击,各斩首级99颗,彻底收复了四城。这场胜利不仅重创了后金的士气,也极大提升了明军的信心。

随后,崇祯帝对祖大寿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加封他为少傅,允许他以提督体统行事,并恩准其子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同年十二月,祖大寿在军政考核中因“素着劳勋,正资防剿”而被留任辽东前锋总兵官,不得辞职。

五、大凌降金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的命运迎来了一次重大转折。彼时,明廷计划恢复广宁右屯卫,祖大寿奉命前往大凌河城主持筑城工程,旨在为收复失地奠定基础。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皇太极的警觉,他迅速集结兵力,于七月二十一日出发,直扑大凌河城。八月初六日,后金大军到达城下,发现筑城工程进展迅速,城墙已基本完成,雉堞亦完成了半数。祖大寿及其麾下将士,共计约两万余人,被困城中。

皇太极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同时切断了大凌河城与外界的联系,阻止了锦州方向明军的救援。在围城期间,皇太极多次致书祖大寿,尝试以各种方式劝降,但祖大寿始终坚守城池,未有动摇。直到九月十九日,皇太极设计诱使祖大寿出城,结果明军被伏击,伤亡惨重,自此祖大寿再未敢轻易出战。

随着时间推移,城内粮草日渐匮乏,形势愈发严峻。十月初七日,皇太极再次派出招降使者,试图以后金对汉人的宽容政策说服祖大寿,但仍未成功。城内情况恶化,军民开始出现食人现象,绝望的情绪在城中蔓延。祖大寿意识到突围无望,开始考虑投降。

十月十四日,祖大寿派义子祖泽润向后金军送信,表达了谈判意愿。经过一系列交涉,十月二十六日,祖大寿与后金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判,提出了取锦州以换取与家人团聚的条件。皇太极则回应,取锦州之事应由祖大寿自行完成,前提是祖大寿需先出城投降。

最终,在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做出了决定性的行动,他杀害了反对投降的副总兵何可纲,随后与皇太极进行了庄严的盟誓仪式。当晚,祖大寿进入后金大营,与皇太极及诸贝勒进行了深入的交谈,皇太极以盛宴款待,赠送了珍贵的礼物,包括黑狐帽、貂裘、金玲珑鞓带、缎靴、雕鞍白马等,并同意了祖大寿提出的取锦州的计划。

六、逃归锦州

祖大寿的逃归锦州,是其一生中最戏剧性和充满争议的篇章之一。在与皇太极的盟誓后,祖大寿原本计划作为内应,协助后金攻取锦州。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这场精心策划的行动轻易实现。十一月初一日,祖大寿与部将施大勇等人在浓雾的掩护下,成功逃离了后金军营,回到了锦州城中。这一出逃,无论是出于祖大寿自身的计谋,还是得益于城内明军的突然出击,都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回到锦州后,祖大寿面临着来自朝廷的责难。尽管他解释称是通过计谋脱身,但大凌河之败的责任依然需要有人承担。因此,他被削去了少傅的头衔,由左都督降为都督同知,但崇祯帝对他的“忠智脱围”给予了肯定,未准其辞职,而是继续委任他为辽东前锋总兵,驻守锦州。这一决定,既体现了皇帝对祖大寿过往功绩的认可,也显示了朝廷在边疆危机中的无奈与妥协。

祖大寿逃回锦州后,与皇太极之间的通信频繁,内容涉及对锦州城的内应计划。祖大寿在信中解释了自己无法献城的原因,提到了城内守备森严,且非全为自己心腹,这使得他难以实施原定的计划。他承诺将来会寻找合适的机会,同时也拜托皇太极照顾好留在后金的子侄。皇太极的回应则充满了耐心与理解,承诺会善待祖大寿的家人,并鼓励他继续努力。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祖大寿与皇太极之间似乎进入了某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崇祯六年(1633年),双方并无直接往来,后金也未对锦州发起攻势。然而,后金的高层依旧视祖大寿为潜在的内应,相信他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攻取山海关的战略中。有传言称,崇祯帝曾多次调祖大寿入京,但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拒绝,直到家人被扣为人质,才被迫响应朝廷的召唤,这表明祖大寿对崇祯帝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

七、与清为敌

自大凌河逃归明朝后,祖大寿的忠诚与策略在与后金(后改为大清)的对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坚守明朝阵地,还多次与清军发生冲突,尤其是在丙子之变中,祖大寿应召入关,参与了对清军的防御。然而,关于他是否真心与清为敌,历史记载中存在分歧,有说法指出祖大寿内心顾虑沈阳家人的安全,这使得他在对抗清军时显得有所保留。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第五次入塞,史称戊寅之变,再次考验了祖大寿的忠诚与勇气。面对清军的侵扰,崇祯帝再次征召祖大寿入援。起初,祖大寿以防备清军为由试图推辞,但在朝廷的连续催促下,最终率军应援。在行至中后所时,遭遇清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罗贝勒多铎所率的清军。祖大寿果断采取行动,派兵袭击多铎部,造成了清军的伤亡,这一战果对清朝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也是祖大寿对清军的直接反抗。

皇太极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率大军抵达中后所,意图与祖大寿会面,以期挽回祖大寿的心。皇太极的信函中充满了诚意,表示对祖大寿的尊重与理解,强调自己不会勉强祖大寿的去留,同时释放了明军俘虏,希望以此展示自己的诚意。然而,祖大寿并未接受皇太极的邀请,始终保持距离,未与皇太极见面,这表明他已下定决心与清为敌,扞卫明朝。

崇祯十二年(1639年),祖大寿继续在山东、北直隶一带与清军周旋,尽管并未取得显着的战果,但他坚守岗位,持续对清军构成威胁。皇太极则在这一年对锦州发起了攻击,试图瓦解祖大寿的意志,通过致书祖大寿的妻子,试图从家庭层面施加压力,促使祖大寿投降。然而,祖大寿并未因此动摇,反而派兵试图突破清军封锁,支援锦州,但遭遇失败,多名将领被俘。尽管如此,祖大寿仍旧回到锦州,坚守岗位,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

八、再次降清

崇祯十三年(1640年),皇太极对锦州的围困策略变得更加狡猾和持久,他命令郑亲王济尔哈朗修建义州城,意图以此为基地长期围困锦州,使祖大寿无法耕种,从而削弱锦州的防御能力。五月,皇太极亲临义州视察,期间,杏山的蒙古人苏班岱等人请求归顺,皇太极随即派遣济尔哈朗等人率军迎接。祖大寿得知清军人少,决定抓住机会,命令游击戴明与松山总兵吴三桂、杏山总兵刘肇基合兵出击,与清军在杏山城西交战。双方都声称取得了胜利,但实际情况如何,历史记载模糊。

同年七月,皇太极命令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围困锦州,并致书祖泽远,指责其忘恩负义,要求他劝说堂伯祖大寿归顺清朝。然而,多尔衮和豪格的围困并不严密,祖大寿仍然能够从城外获取部分补给。崇祯十四年(1641年),锦州外城的东关副总兵那木气等蒙古人预谋投降清军,祖大寿得知后,迅速剿灭了这些叛军,但锦州外城最终还是落入清军手中。

随着清军对锦州的围困加剧,祖大寿的处境日益艰难。崇祯十四年八月,得知洪承畴率领大军来援,祖大寿试图突围,但未能成功,锦州与松山两城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面对清军的长期围困,祖大寿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松山城破,洪承畴等被俘,其中祖大乐、祖大名、祖大成等祖家子弟被放归锦州,锦州城内粮尽,再次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三月初,祖大寿先是尝试通过祖泽远与清营接触,但遭到拒绝。随后,他提出如果见到祖大乐就投降,济尔哈朗让祖大乐入城。在多次交涉后,祖大寿最终于三月初八日,率众官到济尔哈朗军营请降。皇太极在接到锦州降清的捷报后,指示除了蒙古人全部处斩外,其他人都予以保留,并要求祖大寿劝降杏山、塔山。

五月,皇太极在盛京崇政殿接见了洪承畴、祖大寿等明朝降将。面对祖大寿,皇太极表现出了宽容的态度,他说:“你上次背叛我一是为了你的主子,二是为了你的妻子儿女和宗族。我曾经对内院诸臣们说过,祖大寿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次投降,我也决不会杀他。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只要以后能够尽心尽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九、晚年

祖大寿的晚年是在清朝的庇护与限制中度过的。投降清朝后,他虽被编入八旗,授汉军正黄旗总兵官,看似受到优待,但实则处于软禁状态,行动自由受限,这反映了清朝对这位两度降将的戒备心态。皇太极对祖大寿的宽待,主要在于利用他招降在宁远驻守的外甥吴三桂,以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清崇德七年(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十月,皇太极再次利用祖大寿,命他写信劝降吴三桂。祖大寿一方面按皇太极的指示写信,另一方面私下写了一封密信给吴三桂,信中透露了自己在清廷的困境,暗示吴三桂应坚守宁远,力保边疆。吴三桂在回信中表达了对祖大寿忠诚之心的赞赏,并将此事上奏崇祯帝,这显示了祖大寿与吴三桂之间深厚的亲情纽带和对明朝的忠诚。

清崇德八年(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祖大寿再次卷入政治漩涡。他向皇太极建议发兵取中后所,逮捕吴三桂的家属,以削弱吴三桂的抵抗意志,这表明祖大寿在清廷中的角色复杂,既是招降的工具,又是战略顾问。然而,同年十月,清军按照祖大寿的献计攻取中后所等三城,使得明朝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城,由吴三桂坚守。

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祖大寿随多尔衮军中,成为吴三桂与多尔衮沟通的桥梁。吴三桂最终引清兵入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同年九月,南明使者左懋第、陈洪范一行来到北京,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溥也在使团中,祖大寿通过儿子传递信息,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机会为南明效力,但这并未改变历史的走向,其子祖泽溥也最终降清。

结语

祖大寿的故事是历史的一个复杂注脚,它揭示了在动荡的时代,个人选择与国家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尽管他的决策在后世看来可能饱受争议,但无可否认,祖大寿的一生是对忠诚、勇气与生存之间永恒冲突的真实写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相关推荐: 综影视炮灰也要美丽全班穿越,世子妃流放荒地封神了江黎黎辛澈亡灵之息黑大圣:天命人,不信天命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喜欢我不早说,得亏我重生了神话版三国之邪神降临星辰大道远星计划:统御边缘这个出马仙有点强!星武纪元张小曼洛尘你专家组,怎么跟我一逃犯学刑侦养生篮球,从啃老湖人F4开始开局女子监狱修仙:出狱秒杀一切都市仙尊洛尘张小曼吴云肖雪燕影视综穿:筑梦驿站从1987开始末世:我能看见血条,杀怪掉宝星辰大远航凡人:风雷灵根,娶妻陈巧倩天武神帝穿越兽世:绑定生子系统后逆袭了克系执法官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1 第五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简体版 · 繁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