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什么大捷,不是朝廷给自己脸上贴金,就是边将杀良冒功,其他人或许不知道,但朱厚照又怎么不知道。
就比如弘治十二年正月,辽东守臣上奏朝廷,说是取得了三次大捷,斩首三百级,看起来很厉害有没有?
结果这捷报到了朝廷之后,压根都没人信啊!
“边备疲困,素乏锐气,往时捐数十百人仅易虏首一二级!”
“李杲之老疾,诸镇巡参佐之庸懦,而能办此?”
文臣缙绅开始了质疑,辽东官军都是一群草包废物,以前死一两百人只能斩首一两级,现在怎么可以取得这样的大捷,一定有诈啊!
打了大胜战都没有人信,朝廷的文臣缙绅怎么可以这样埋汰人?
结果先帝爷派人去查,果然有诈。
辽东官军以互市为由,把泰宁福余两卫的男男女女三百多人骗来,把人都灌醉,然后杀掉,再向朝廷报捷。
这算是什么?
说好听点是诱杀,说不好听是那就是杀良冒功!
好端端地把人骗来杀掉,开启边衅,招致怨恨,还有脸报捷,辽东官军就是这个德性,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整个弘治年间,大明对于北虏能有效抵御的战役寥寥无几,斩获较多的大胜只有三四次,经常被士绅缙绅吹捧的王越的那场“贺兰山大捷”,真正战果也不过是斩首四十二级。
剩下的战役就不值一提了,绝大多数入寇,都会有相关镇守人员被论罪,即使是论罪,弘治朝廷似乎都显得漫不经心,几乎没有详细认真地追究缘由,不思考改善方略,只是简单地罚俸或降级,有许多次更是直接“宥之”,命其戴罪杀敌。
以致于当时还是吏部侍郎的王鏊都忍不住上奏进言,“比年边臣冒报功次皆得升赏,而败军失律者往往令之戴罪杀贼,此人心之所以日懈,边备之所以日弛”,朝廷不重视,不严督,无举措,有功虽赏,有罪不罚,这样的氛围下,下面边关镇守官及将士当然是人浮于事,虚应战事。
经过这样放任自流的十几年,北虏当然越来越嚣张,时不时就南下劫掠杀人无数,而反之大明边军也是越来越颓废疲软,只知道龟缩在长城堡垒里面,连反击都不敢,对鞑子畏惧到了极点,毫无军心士气可言!
所以倒也不全是文臣这边在给武将泼脏水,只是边备废弛的真正原因,同样不能全怪那些镇守边将,朝廷要承担主要责任!
朱厚照叹了口气,道:“杨师所言甚是,大局当前,朕也没心思处理这些相互攻讦,鸡毛蒜皮的小事。”
“若要选一位得力重臣巡边,杨师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左都御史,费宏!”杨廷和不假思索地给出了答案。
要说得力重臣,又能镇得住那些骄横边将,除了都察院的总宪大人外,再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朱厚照也有些心惊,看向杨廷和,陷入了沉思。
文臣缙绅这是……示好吗?
都察院总宪为了大局亲自巡边,放在以往都是极其少见的事情!
但是,边境几十处的关隘口,这么大的盘子,要总摄大局,必须要有一个实力威望都镇得住的重臣出面。
现在还不是野人说的那样,武臣见了文臣要行礼的离谱地步,是以如今的武将,尤其是边将,还未褪去国朝初年的骄矜与骄横。
所以要负责这件事情,必须要九卿级别的人出面,不然是镇不住的。
按照朝廷以往的规矩,外出巡视的最高风宪官,乃是右都御史。
右都御史虽然不是坐堂官,但是也是位高权重之辈,再进一步便是九卿,自然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授官的。
“费总宪性格刚正,能力突出,亲自巡边整饬边务,那些边将再如何骄横,想来也是不敢与费总宪对着干,到时边境自可安稳!”
杨廷和再次开口,给出了他的解释。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文臣缙绅也必须开始顾全大局了。
费宏这位左都御史亲自巡边整饬边务,也可以让皇帝陛下看到文臣缙绅的责任和担当!
“真朕考虑一二,此事稍后再议吧!”
朱厚照看到了汤昊,所以没有急着答应此事。
得知皇帝陛下亲自驾临,汤昊也不得不带着仇钺、王琼等人赶来接驾。
“行了行了,朕只是随便走走,不用如多礼!”
朱厚照把汤昊给扶了起来,又注意到安国和王琼还在,立刻追问道:“二位爱卿为何还不赶去赴任?”
“汤侯称有一基建神器!”王琼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神器?”朱厚照顿时眼睛一亮,“又是什么好东西?”
杨廷和也是满脸好奇,这可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汤昊懒得解释,直接挥了挥手。
“一起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