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让自家孩子进书院读书,谁不是抱着一颗让自家孩子出人头地的心来的?
结果三年之后,你告诉我们说孩子不适合读书做官,让孩子去学技术
学技术还用得着来你们书院吗?
十里八村的,干木工的,打铁的,种地的,养畜类的,哪儿没有啊?
怎么就在你们这里白读三年书,还是要做这些普通百姓干的活儿?
颜思鲁的考虑,跟陆德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非说,将来从书院里学到了东西之后,出了书院就能有个好去处。
什么是好去处呢?
比如说现在庄子上有这么多作坊,去作坊里做个账房先生,挣的不少,还稳定,这是外面的人进不来的地方。
这个,他们能接受。
或者说,加入到泾阳王府的产业当中,为泾阳王做事什么的。
因为都知道,在泾阳王府麾下的这些产业当中当差,有保障。
“如今我麾下产业缺少优秀的人才,第一批毕业的学生,不愁他们的生路。”李复说道:“再怎么着,读书三年,认字,明理,比起那些直接去找师傅拜师给人家当学徒的,还是有优势的。”
“给人家当学徒,要学多少年,十年八年的,还在师傅麾下呢。”
“师傅不说你出师了,就给师傅一直干吧。”
“书院这边的好处呢,读书三年打基础,不管干什么,得有一定的知识吧?
谁说,进农学院,将来就去学种地了?
司农监的官员,是专门种地的吗?
那肯定不是,从古至今,任何一次的种子改良,包括发现新的种子,推广种植,这都是朝廷司农监负责的事情,功劳当中,他们要占一大半的。”
“朝廷为什么设置司农监,就是为了,要培育出更好的种子,老百姓种地,有更好的种子,提高产量,哪怕是十亩地提高一石,这也是进步,总有一天,能够做到一亩地提升一石,甚至三石五石。”
“不去做,又怎么能进步,怎么能发展呢?”
“包括畜牧业也是,只看到了鸡鸭鹅了?北方草原那么广阔的天地,如今那里,是大唐控制范围内。”
虽然眼下打赢了,草原向大唐称臣纳贡了,但是,大唐要经营草原,要将其真正的纳入麾下,就一定要有人扎根草原,让那里,彻底的变成大唐的领土。
而不是“名义上”的。
大唐缺少优质的战马,总要有人,去做这件事的。
这是什么,这是未来的职业蓝海,学出来,你就游去吧。
“再说学工匠,不管是木匠铁匠,图纸总要会看吧,学账房,数总要会算吧?”李复拍着手说道:“三年读书,打基础,比在外面给人家当学徒,方便快捷多了,甚至,这也是一条捷径。”
给人家当学徒,鞍前马后的伺候师傅一家,拿着师傅比对待亲爹还要孝顺。
挣了钱,那都是师傅的,师傅高兴,赏给你仨瓜俩枣,那才是你的。
当学徒苦,但也是理所应当,不然师傅为什么要将看家的本事教给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