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检查,粮草虽足够支撑一段时间,但随着围城时间的延长,也会逐渐紧张。贾长生心中明白,必须尽快等到援军,否则形势将对己方极为不利。
再说王勇等人,日夜兼程,终于抵达荆州。他们直奔荆州府邸,见到贾长生留下主持大局的谋士徐庶。王勇将求援信呈上,气喘吁吁地说道:“徐先生,长沙危在旦夕,将军命我前来求援,请主公速速派兵支援!”
徐庶看完信,神色凝重。他立刻安排王勇等人休息,自己则火速进宫面见贾长生留下处理政务的官员,商议派兵救援之事。
徐庶说道:“如今长沙危急,主公奇袭长沙,意在打乱孙权部署,我们必须尽快派兵支援,否则长沙一旦失守,主公将陷入险境。”
官员点头道:“徐先生所言极是,但如今荆州兵力有限,前线与孙权对峙之处也不能放松警惕。这派兵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徐庶思索片刻,说道:“可从荆州各地抽调部分兵力,再从前线对峙的军队中悄悄抽出一支精锐,组成救援大军。但此事必须秘密进行,不可让孙权察觉,以免他趁机进攻荆州。”
官员觉得此计可行,于是二人迅速安排。徐庶亲自挑选将领,点齐两万精兵,由黄忠率领,火速前往长沙救援。
黄忠接到命令后,立刻集结军队,对士兵们说道:“兄弟们,主公在长沙陷入困境,我们必须尽快赶去救援。此次救援行动,危险重重,但我们是荆州的勇士,绝不能退缩!出发!”
两万精兵在黄忠的带领下,日夜兼程,向着长沙奔去。而此时,孙权在扬州得知有人从长沙突围而出,猜测可能是去荆州求援。他对周瑜说道:“公瑾,恐怕贾长生已派人去荆州求援,我们必须加快攻城节奏,在援军到来之前拿下长沙。”
周瑜点头道:“主公放心,末将已准备好攻城器械,明日便发动总攻,定要让贾长生插翅难飞!”
第二天清晨,东吴大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开始对长沙城发动猛烈攻击。数十架投石车同时发动,巨大的石块如雨点般砸向城墙。城墙上顿时尘土飞扬,砖石飞溅。与此同时,东吴的士兵们扛着云梯,呐喊着冲向城墙。
贾长生站在城楼上,沉着冷静地指挥着防御。他大声喊道:“弓箭手,放箭!弩兵,瞄准敌军将领!”顿时,城墙上箭如雨下,冲在前面的东吴士兵纷纷倒下。但东吴士兵毫不畏惧,前赴后继地冲向城墙。
一场激烈的攻防战就此展开。长沙城墙上,双方士兵短兵相接,喊杀声、惨叫声不绝于耳。贾长生亲自挥舞长剑,与攻城的东吴士兵拼杀。他的身上溅满了鲜血,但眼神依旧坚定。他知道,每坚守一刻,就离援军到来更近一步。而黄忠带领的援军,正日夜兼程,向着长沙赶来,长沙城的命运,在此一举。
在长沙城被围的紧张局势下,贾长生派出求援的王勇成功将消息带回荆州,黄忠率领的两万援军正火速赶来。与此同时,贾长生在城内顽强抵抗着周瑜的猛烈进攻。
城墙上,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东吴士兵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长沙城,周瑜站在远处的高台上,手持令旗,指挥着攻城行动。他心中焦急,深知若不能尽快拿下长沙,待荆州援军赶到,局势将对自己极为不利。
贾长生则在城楼上镇定自若地指挥防御,不断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兄弟们,再坚持一下,援军马上就到!我们要让东吴知道,长沙不是那么好拿的!”荆州军们在贾长生的激励下,奋勇抵抗,一次次击退了东吴的进攻。
就在东吴军队发动新一轮猛烈攻击时,远方突然尘土飞扬。一名眼尖的士兵大喊道:“将军,是援军!是我们的援军到了!”贾长生心中大喜,他登上更高处眺望,果然看到黄忠率领的荆州援军如一条黑色的长龙,迅速逼近。
黄忠一马当先,挥舞着长刀,大声喊道:“兄弟们,冲啊!解救主公,杀退东吴军!”两万援军士气高昂,如猛虎下山般冲入东吴军阵中。东吴军原本一心攻城,没想到后方突然杀出荆州援军,顿时阵脚大乱。
黄忠率军势不可挡,所到之处,东吴士兵纷纷溃败。他一眼看到了远处指挥的周瑜,心中燃起斗志,拍马向周瑜冲去。周瑜见势不妙,想要组织军队抵抗,但此时局面已难以控制。
黄忠很快杀到周瑜面前,大喝道:“周瑜,今日便是你的死期!”周瑜心中暗惊,但他毕竟久经沙场,迅速镇定下来,挺枪迎战黄忠。两人你来我往,大战数十回合。周瑜虽武艺高强,但此时东吴军已乱,他无心恋战,虚晃一枪,拨马便走。
黄忠怎肯放过,在后面紧追不舍。周瑜带着身边的亲卫,边战边退。此时,东吴军中又传来一阵喊杀声,原来是贾长生见援军已到,果断打开城门,率领城内守军杀出。荆州军内外夹击,东吴军彻底崩溃,纷纷四散奔逃。
在混乱中,周瑜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他心中明白,此次攻城失败,已无力回天。看着身边仅剩下的一千余名残兵,周瑜长叹一声,无奈地率领他们往回逃窜。
贾长生和黄忠合兵一处,乘胜追击。但考虑到周瑜虽败,但仍是东吴名将,不可轻敌,且士兵们经过长时间战斗也颇为疲惫,贾长生下令停止追击,先稳固长沙城的防守。
回到城中,贾长生与黄忠相见。黄忠单膝跪地,说道:“末将来迟,让主公受惊了!”贾长生赶忙扶起黄忠,笑着说道:“汉升来得正是时候,若不是你及时赶到,长沙危矣。此次你立下大功!”
随后,贾长生犒赏三军,安抚城中百姓。他深知,虽然此次成功击退周瑜,但孙权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还需做好应对孙权再次进攻的准备。
而另一边,周瑜带着一千残兵狼狈逃窜。一路上,他心情沉重,懊恼自己此次行动的失误。回到东吴营地后,孙权看到周瑜如此狼狈,心中大惊。
周瑜满脸羞愧地对孙权说道:“主公,末将无能,此次攻城失败,损兵折将,还请主公降罪。”孙权面色阴沉,但他深知周瑜的能力和对东吴的忠诚,长叹一声说道:“公瑾,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次失败,非你一人之过。贾长生诡计多端,又有援军相助,我们不可小觑。接下来,我们需重新谋划,再图夺回长沙。”
周瑜感激地看着孙权,说道:“主公宽宏大量,末将定当戴罪立功,下次定要夺回长沙,让贾长生付出代价!”孙权点头,与周瑜开始商议下一步的对策,而长沙城的局势,也因这场大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双方都在为下一次的交锋暗暗蓄力。
贾长生成功击退周瑜,拿下长沙后,站在长沙城头,望着扬州广袤的大地,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深知,如今整个扬州已近在眼前,只要再进一步,就能扩大荆州的版图,增强自身实力。于是,贾长生召集麾下一众将领和谋士,于长沙城中的府邸商议继续进军,拿下下一个城市的大计。
众人齐聚一堂,气氛热烈而充满期待。贾长生端坐在主位,目光炯炯地扫视着众人,率先开口说道:“诸位,我们成功拿下长沙,这是我们进军扬州的重要一步。如今扬州局势已乱,正是我们继续推进,扩大战果的好时机。不知诸位认为,我们下一个目标该指向何处?”
谋士徐庶手抚下巴,沉思片刻后说道:“主公,扬州诸城中,豫章地理位置重要,它连接着扬州南北,且物产丰富,拿下豫章,既能切断孙权部分势力的联系,又能获取大量资源,为我们后续的行动提供支持。依庶之见,可将豫章作为下一个目标。”
贾长生微微点头,目光看向黄忠:“汉升,你征战多年,经验丰富,对徐先生的提议,你有何看法?”
黄忠抱拳,声如洪钟地说道:“主公,徐先生所言极是。豫章战略地位重要,且经过此次长沙之战,我军士气高昂,正可一鼓作气,拿下豫章。末将愿率一军为先锋,定要在豫章城前冲锋陷阵,为主公打开通路!”
贾长生满意地笑了笑,又看向赵云:“子龙,你怎么看?”
赵云起身,恭敬地说道:“主公,豫章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孙权经此一败,必定会加强豫章的防守。我们需谨慎行事,可先派人深入豫章周边,打探其兵力部署、城防设施以及粮草储备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同时,我们也要防备孙权从其他地方调兵增援豫章。”
贾长生点头赞同:“子龙考虑周全。知己知彼,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徐先生,你安排可靠之人,尽快去豫章打探消息。”
徐庶应道:“主公放心,庶即刻派人前往。”
这时,另一位将领魏延站出来说道:“主公,除了正面进攻,我们也可考虑奇袭。豫章城大,必有防守薄弱之处。若能找到破绽,派一支精锐部队奇袭,或许能事半功倍。”
贾长生思索片刻,说道:“此计可行。但奇袭风险极大,需挑选最为精锐且熟悉地形之人。魏延,你可有合适人选?”
魏延自信地说道:“主公,末将愿亲自挑选一批死士,组成奇袭小队。末将对豫章周边地形略有了解,定能完成奇袭任务。”
贾长生看着魏延,说道:“好,若你能担此重任,我自是放心。但奇袭行动,务必小心谨慎,不可莽撞行事。需等待探子回报,摸清敌情后,再做定夺。”
魏延抱拳领命:“末将明白!”
贾长生又对众人说道:“我们进攻豫章,孙权必定会有所动作。荆州那边,也要加强防备,以防孙权派人偷袭我们的后方。文聘,你速回荆州,协助留守将领,加强荆州的防御。”
文聘应道:“主公放心,末将定全力守护荆州。”
贾长生接着说道:“粮草辎重,是行军打仗的根本。子龙,你负责筹备粮草,确保我们进攻豫章时,后勤供应充足。”
赵云说道:“主公放心,云定会妥善安排。”
贾长生看向黄忠:“汉升,你继续训练士兵,保持我军高昂的士气和良好的战斗状态。待探子回报,我们便向豫章进发。”
黄忠大声应道:“是,主公!”
最后,贾长生总结道:“诸位,此次进军豫章,关乎我们能否进一步在扬州立足。大家务必各司其职,精心准备。我相信,在诸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能拿下豫章,为荆州开疆拓土!”
众人齐声高呼:“愿为主公效死!”声音响彻整个府邸,众人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决心。贾长生看着麾下众人,心中充满信心。他知道,前方的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有这些忠诚且有能力的手下相助,他有信心在扬州的土地上继续书写辉煌,向着霸业之路稳步迈进。
袁绍在营帐中,正焦头烂额地应对着公孙瓒、吕布与曹操的联合围攻。此时,一名斥候匆匆入帐,单膝跪地,急切禀报道:“主公,大事不好!贾长生趁我们与多方交战之际,出兵进攻扬州,已拿下长沙,正谋划着继续攻取扬州其他城池。”
袁绍听闻,气得脸色铁青,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了起来,他大骂道:“贾长生这卑鄙小人!竟如此趁火打劫,实在不是东西!我等在前方与敌苦战,他却在背后捡便宜,攻城掠地,扩充自己的势力!”
一旁的谋士审配赶忙劝道:“主公息怒,此刻动怒无益。贾长生此举虽不道义,但也是看准了我们分身乏术的时机。当务之急,我们需思考如何应对当前危局,同时也要想办法遏制贾长生在扬州的扩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