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这个时代,田地就代表着利益,代表着财富。
太祖爷想清丈天下田地,要把全国田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诚可谓是触碰到了所有人的利益底线,官员不愿意推行,百姓不愿意如实,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不过是个模糊的数字罢了,这个数字下面不知隐藏了多少利益关系网络。
于是乎,太祖爷建立了鱼鳞图册,即是一种土地登记册,与登记人口的黄册组合成了朝廷征收赋税的两个重要标准和工具。
从户帖到黄册,再到鱼鳞图册,太祖爷为了将天下钱粮尽手己手,精心谋划了一个又一个的十年,建立起了一套不断趋于完善的税收制度。
奈何老天爷没有再给他下一个十年,让他继续完善这个大明帝国的钱粮大计,而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朱雄英的头上。
大明税收制度至今尚未完备,主要是按亩征收分夏天和秋天两次缴纳,以实物为主,地税、丁银分征。
虽然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大明政权,及缓和社会矛盾,朝廷的税收政策一向比较宽松,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平民百姓开垦荒地和屯田,从而减轻徭役和赋税的征收,并且配合一定的工商业政策来推动民生经济的发展,使得遭受战争破坏地区的经济迅速稳定下来,尤其是在田赋征收的过程,一直贯彻着这样的标准。
但是正如先前所说,即便多次实行蠲免钱粮,这田赋蠲免也不等于丁银减轻,即便丁银也屡有蠲免,朝廷对于人丁也一直没有进行彻底清查。
建文改元大力推行仁政,百姓安居乐业,人丁一度增长很快,可是他们大都不入户籍,这样就导致朝廷对这些人无法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绅则由乘机压榨,使得贫苦百姓不得不迁徙、流亡。
流动人口日益激增,结果便是聚乱为匪、啸聚山林,必定要会干扰社会安宁,引起社会动荡。
所以一味地蠲免田赋丁银,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大明税收制度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但那无疑将会触动士绅阶层的既得利益,引发他们的强烈反弹。
所以,一直以太祖爷为榜样的朱某人,正在学习这位英明神武的开国大帝,如何一步一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文武百官,士绅豪强玩弄于股掌之中!
永不加赋,只是一个甜头,一个助他获取威望与民心的甜头,一个保证他新政顺利推行的甜头!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得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毫无疑问的仁政善举。
何况如此一来,这些个家中田地不知凡几的权贵豪强们,倒是又给他们增加了不少暗箱操作贪污受贿的大好机会,比如新增人丁很多,用谁来补充旧丁缺额?
这些可都是他们大肆敛财的独门生意啊!
满清有位赫赫有名的钮祜禄氏大贪官,曾说过一句饱受争议的精辟之言:“救民先救官!”
不把这些士绅大夫们喂饱了,何人愿意前去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