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天工开物》
在各朝各代,自然科学最为昌盛的朝代是明朝。
明朝出现的伟大科学家并不仅仅只有徐光启一人,还有因为《天工开物》而被世人所熟知的宋应星。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其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诸多学科。
而其中最杰出的著作《天工开物》,则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同时,《天工开物》也是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著作。
“宋应星,大明万历十五年出生在江西南昌府奉新县。”
“他的曾祖父宋景,曾任南京光禄寺卿、工部尚书等高官。”
“宋景第三子宋承庆是县学廪膳生,即由官府提供膳食津贴的生员。”
“但宋承庆二十六岁就死了,留下一个儿子宋国霖,他就是宋应星的父亲。”
“宋国霖在科举道路上颇为失意,没有做过像样的官职,家境渐渐衰落,而宋应星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
“宋国霖对儿子宋应星的管教是严格的,很小就教他识字读书。”
“宋应星小时候也很好学,且聪明强记,才几岁的年纪就能作诗了,很得长辈的喜爱。”
“年纪稍长,宋应星考入本县县学。”
“在县学,除了熟读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以完成科举考试所必需的课业外。”
“宋应星还读了《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以及诸子百家、文学、自然地理、农业工艺等方面的书籍。”
“从而扩展了知识面,使自己不同于那些死啃八股文章的书呆子。”
“除此之外,宋应星还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有着很大兴趣,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
“而且,宋应星还喜欢音乐和作诗。”
“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激励,纵谈天下事。”
“应该说,青年时的宋应星就已经成为一位博学多识之士,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性格和处世上,宋应星不愿阿谀权贵和谄媚名流。”
“而喜欢结交为人清正耿直、不与世俗为伍、勤于著述及热爱读书的人。”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和他的大哥宋应升一起参加江西省乡试。”
“在一万多名考生中,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其兄宋应升名列第六。”
“奉新县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同年冬天,兄弟二人兴致勃勃地离开家乡,来到京师,参加次年的会试,结果没有考中。”
“事后得知,这次考试有严重的舞弊行为,这怎能不令人气愤。”
梁启超:宋应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后,就已经彻底死心了。
明代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从思想上进行严密的控制。
采取愚民政策,极力推行程朱理学,奉行腐败的科举制度。
规定以儒学思想作为全国的统治思想,而以理学大师朱熹对经书的注释和解说为范本。
《四书》《五经》不但是读书人必学的教材,而且还是科举考试的命题内容。
宋应星出生于明万历时期,当时仍然盛行科举制度。
一般的读书人都渴望自秀才爬到进士,宋应星的祖父、父亲都是秀才。
宋应星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僚地主家庭,虽然当时家道中衰,但青年时代的宋应星也是要走科举功名的老路。
宋应星和他哥哥宋应升两人同时中举,一时名声大振,被人们称颂为奉新二宋。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信心倍增,当年秋便北上京师准备参加会试,结果却名落孙山。
先后五次北上会试,均告失败。
最后一次会试时,宋应星已45岁,双鬓见霜。
完全可以说,宋应星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用在科举应试上了。
宋应星亲眼目睹了官场和考场的黑暗,科场营私舞弊,垄断仕途。
至明末科举已成为权贵及富家子弟升官发财的阶梯,进阶之人多靠家世贿赂而得逞,科场作弊成为一般现象。
严酷的现实使宋应星认识到,以儒家经典为是非标准的科举制度的丑恶。
宋应星前半生的经历和感受,使自己由理学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因此不再应试,断绝了科举之念愤而转向实学,钻研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宋应星生前教导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
这除了表明宋应星坚决抗清的思想至死不渝外,更看出宋应星与科举取仕决裂的心情。
不过让他有些惋惜的是,宋应星的科学成就在当时不被重视。
要不然的话,中华民族如今也不会面临被西方列强欺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