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从此他就放下了对赵普的偏见,并对赵普提出了很高的评价。
“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父亲赵迥不堪战乱,举族迁居常州,后又迁至洛阳。”
“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君王,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赵普又用空闲地私自换取皇家菜地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又经营客店谋利。”
“赵匡胤即位后,论功行赏,继续使用后周老臣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人心。”
除此之外,赵普在选拔人才、量才录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功绩。
“赵普的话还没说完,赵匡胤就明白了。”
赵匡胤的一番话让将领们彻底明白了用意,完全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
“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
“赵匡胤任职同州节度使时,征召赵普为推官,后又上书朝廷任赵普掌书记。”
听到赵普说是吴越王派人送来的海鲜,他好奇的命人打开。
宋朝初期,君臣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通红的炉火上烧肉吃。”
从根本上解决了唐末五代动辄改朝换代的痼疾,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北宋新政权,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赵普任宰相后,赵匡胤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
“赵廷美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宋太宗听从了。”
“自此,南方皆定,宋朝开始图谋北汉。”
当看到赵普家的庭院里摆着十个酒坛子,他好奇询问酒坛子是做什么用的。
“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
“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
“宋太宗即位以来,常常待赵普优厚礼遇。”
宋初功臣,不止赵普一个,但赵普的功劳最大。
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
人生在世富贵二字,无非金钱、美女、田产、子孙,叫你们应有尽有,颐养天年,岂不美哉!
赵匡胤为了打消将领们的顾虑,还愿意与他们联姻结成亲家。
“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
赵普说是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用半部《论语》辅助他治理太平。
但北宋后代对武官以及军队也多实施消极防范的策略,不积极考虑提高军队战斗力。
苏轼:赵普是个奇才,有知晓化解危机的能力,有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有开国之首的功劳,切实的背负了给帝王献策的责任。
赵普作为开国第一功臣,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可结果让他大为不满,酒坛子里面装的都是黄金。
赵普回来做官后,解决了他继位合法性的问题和他长子继位的问题。
赵普辅助赵匡胤制定统一的谋略在风雪凌危险中,在酒杯觥筹交错之际分解将帅的兵权,真是社稷之臣了。
“只要削夺其权,控制粮草,收拢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任何人都不能包庇,帝王也不行。
“宋朝的统一战争,遵循的就是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
如果赵普不够宽容大度,没有出山回到朝廷上,那么他的政权也不可能那么稳固。
在中华历史上从来不缺耿直的谏臣,他们敢于给朝廷提意见,大胆地给皇帝指出过错,赵普就是这样的名臣。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
赵普一次次用自己的忠心来打消他的顾虑,在国家大事面前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帮助他脱离困境,使得朝廷上下都恢复安宁,人心巩固。
假如你们的部下为了富贵而造反,那该怎么办?
将领们在猜想是否被赵匡胤怀疑时,赵匡胤做出了许诺。
“公元955年,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
他原本还不相信,可赵普病逝后,发现书箱里果真只有一本《论语》。
“公元962年,赵匡胤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朱元璋:赵普真的是贤相,诸将不早日解除兵权,宋代的天下未必不像五代一样混乱。
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他,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赵普有管仲、诸葛亮的智慧谋略,有房玄龄、杜如晦的治国才能,是他所倚仗的社稷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