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这也是后来鸿门宴上项伯与张良交好的原因。”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起兵反秦。”
“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张良也趁机召集起一百多人反秦。”
“这时,刘邦正带着几千人开辟领地,于是张良就加入了刘邦阵营。”
“这期间,张良常向刘邦讲解《太公兵法》,刘邦也经常采纳张良的主张。”
嬴政:谋圣张良,是个人才,只是可惜了,还没有找到吗?
他不禁把目光放在李斯的身上,等待着对方的回复。
在很早之前知道张良是推翻大秦帝国的大反贼之一时,他就已经下令全国范围内捉拿张良此人。
李斯:陛下,此人隐藏极深,还没有消息。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整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就怕陛下怪罪他办事不力。
可他也没有办法,一个人要是躲在深山老林,想要找到无异于大海捞针。
不过看到陛下没有不悦的表情,他这才放下心来,稍微松了一口气。
嬴政闻言,面无表情,倒是没有太过在意。
现在的大秦帝国,已经被他牢牢掌握在手里。
全国的反叛势力早已经被他清除,再没有什么人能够威胁到他。
虽说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谋略智慧丝毫不在李斯之下,但想要颠覆现在的大秦帝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哪怕张良才智无双,他也丝毫不会担心。
要是张良没有刺杀过他,他说不定还会招揽过来,为大秦帝国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
只是现在,确是不可能有这待遇了。
“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
“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共商大事。”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忙对项梁提议,建议立韩王成为韩王。”
“早在下邳之际,张良和项梁之间便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
“于是,项梁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丞相。”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
“因而张良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国地盘,游兵于颍川附近。”
“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
“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而让张良随军南下。”
“九月,军队抵达南阳郡,南阳郡守退入宛城固守。”
“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张良认为不妥,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
“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
“接着,刘邦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
“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
“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随后刘邦率军抵达峣关,这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
“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
“在张良的锦囊妙计之下,峣关的秦军大败,退守到蓝田县。”
“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峣关,大败秦军于蓝田。”
“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7年十月抵达霸上。”
“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秦王子婴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开城出降。”
“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大秦帝国灭亡了。”
“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入关中,历时仅一年。”
“由于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