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第一毒士贾诩
三国的谋士,以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名声最显。
但有一个谋士是主播比较喜欢的,那就是曹操四大谋士之一的贾诩,只因他少有可以善终的奇人。
贾诩一生机变百出,用计无数,算无遗策,鬼神皆惊,有三国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称。
时至今日,无论大家如何讨论三国谋士,也很少有人将贾诩作为第一谋士的竞争者。
甚至连前三都进不去,大多都是什么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荀彧什么的。
难道真的是因为实力不够吗?显然不是。
而是贾诩实在是太能苟了,一直在隐藏自己,不断的降低存在感,连同样能隐忍的司马懿都比不过他。
纵观贾诩的一生,身处乱世,审时度势,冷静地趋利避害,对人性有精准把握。
说话把握时机,关键时刻一字千金,听者受益不听受挫,是一个纯粹的靠智谋安身立命的人。
作为一个谋士,贾诩真正做到了以追求谋略本身的完美为己任。
同时贾诩紧随形势发展,在乱世的夹缝中求生而游刃有余,顺从于命运的安排并巧妙地争取个人利益,直至善终,堪称由平民走向巅峰的教科书典范。
“他本是董卓的部将,却成为曹魏的开国功臣。”
“他为李傕出谋划策,却救天子于水火之中。”
“他是张绣的谋士,助张绣两次击败曹操,却劝张绣归降了曹操,并为曹操出谋划策。”
“离间马超和韩遂,使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官渡之战前夕,他提出四胜四败论,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前夕,他曾力劝曹操不战。”
“但曹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赤壁大败。”
“他一生算无遗策,助曹丕成为曹操的接班人。”
“虽屡立奇功,却从不解结党,闭门自守,子女嫁娶也不结高门。”
“他在乱世中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在77岁时去世。
“他,便是谋士贾诩。”
李世民:三国谋士过百,贾诩绝对称得上顶尖。
不出他所料,流传到后世被众人所知的谋士果然有贾诩。
在他看来,贾诩一个人看似不起眼,却搅乱了整个三国,有点纵横家的意思。
贾诩是个真正的谋士,懂得全身而退,不求功名,不求利禄,得以全善而终。
他也分析过贾诩可以善终的原因,这要归功于贾诩从来没有得意忘形的忘记自己的身份。
贾诩不是曹操的旧部,只是后面加入曹操的队伍。
贾诩的智谋高超遭人嫉妒恨,这是一定的,尤其是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旧部。
但好在贾诩一直牢记这一点,深居简出,小心翼翼,这才得以善终,说是三国第一谋士都不为过。
活着才是最大的赢家,反面例子就是陈宫。
陈宫也是个人才,却早早赴死,还以为自己很聪明。
贾诩自保在于看透了人性,这辈子很轻松的名利双收寿终正寝,谁不羡慕这样的人生。
贾诩的深谋远虑也让他钦佩不已,就比如晚年的时候不让儿女结亲权贵,这一点太聪明了。
要是结亲曹家,后来必然会被司马家满门抄斩。
要是结亲司马家,万一司马家失败了也会被牵连,看不清形式情况下,防守才是最佳策略。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
“年少时没有人赏识他,只有汉阳名士阎忠觉得他不一般,说他是张良、陈平那样的奇才。”
“贾诩被举为孝廉任郎官,后因病离职。”
“在返乡途中走到开县时,遇到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抓。”
“贾诩说自己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赎回我。”
“当时太尉段颎早年长期驻守边疆,威震四方,所以贾诩借他的名气来吓唬氐人。”
“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并把他送走,而其他一起的人全部被杀。”
“贾诩善于随机应变,像这种事情有很多。”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
“192年,董卓被杀,牛辅又死,众人恐惧。”
“校尉李傕、张继等人想要解散队伍,从小路返回家乡。”
“这时贾诩对众人说,如果你们解散队伍回乡,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